西庙,即丰利侯王庙,座落于星子县境南部昔三、四都交界的鄱阳湖北岸牛角湾西山嘴,是一座具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的江南古庙,乃庐山、鄱阳湖这世界级名山名湖之间的一座千古名刹,在古南康军(府)宗教史上具有较重要的地位。称其为名刹,言其地位重要,主要是因为她历史悠久,一千多年来,有过辉煌,有过非同一般的名声和影响。 一、悠久的历史 据《南康府志》、《星子县志》及其他相关史料记载和当地民间传说,西庙始建于东晋孝武帝太元晚期,约公元389至396年间,初称东庙。南朝刘宋永初壬戊(422)年,乡贤李元寀兄弟将地处低洼湖滨的小庙迁建于对面地势较高的西山嘴,扩其规模,称之为西庙。名其为西庙,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据史志记载,晋时星邑南部有一座在当地很有影响的庙宇,即约与庐山东、西二林寺同时创建于东晋期间的庄山寺。西庙的位置在庄山寺之西,故称其为西庙。西庙和庄山寺同为庐山和鄱阳湖地区有史料记载的江南早期庙宇。 言西庙历史悠久,是相对于庐山、鄱阳湖地区乃至江南及全国宗教发展史而言的。西庙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可谓是中国道教和佛教发展的一个缩影。西庙是在中国道教形成早期和佛教进入中国初期就出现了的庙宇。按照史料记载和地方传说,西庙创建之初是主祀蒋轩和韩邕两位良吏之神,并设有千里眼、顺风耳等天神的神位,是地方神庙,当属道教场所。同时又设专殿祀佛祖和观音菩萨,并有僧人住持,这又是佛教所为。西庙的庙祝,道士、和尚和当地绅士通过一些庙事活动又大力宣扬孔子、孟子的仁爱 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及仁、义、礼、智、信五常等刚常伦理和《荀子、礼论》中的“上事天、下事地,尊祖先而隆君师”思想及易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和“八卦”学说,并以仁、爱、义、善为宗,于庙前竖高灯为鄱湖过往船只导航,这些又属于儒学的范畴。可见西庙是一座弘扬儒、道、释思想的庙宇,具有中国道教形成之初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的特点。 庐山是一座事实上的宗教名山。据《庐山志》和诸多古文献记载,庐山山体含余脉和紧靠庐山的鄱阳湖北岸,宗教寺、院、庙、庵和宫、观多时达500余处。有诸如“僧屋五百住庐峰”、“五百僧房缀蜜脾”、“南朝四百八十寺”、“庐阜招提三百所”、“宋时三百六十寺”等记述。宋时,五乳寺傍新建一庵名“多一庵”,意谓比当时实存360寺多了一所。这众多的寺庙绝大多数都比西庙晚,多数创建于唐宋及更晚时期,只有归宗、西林、东林、龙泉、龙池、庄山、清泉、园觉、大林、多佛等少数寺庙略早于西庙或与西庙同期。其中一般称东晋咸康元年(340)王羲之献地给西域僧所建的归宗寺为最早的佛寺,也只比西庙早出40多年;由陶范所建慧永主持的西林寺建于公元367年;由桓伊所建慧远主持的东林寺,建于公元386年,仅略早于西庙。南齐永明七年(489)张希奏建的石人峰下寺庙,即因唐代李渤曾居住过则更名的棲贤寺比西庙将近晚100年。至于秀峰、万杉、海会等山南名寺则均比西庙晚几百年。其实,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寺庙应是星子县城东汊宫亭湖岸的宫亭庙,亦称?亭湖庙,在佛教传入中国的东汉之季就有此庙,宫亭庙地处湖滨并与道、佛相关,西庙很类似这个庙。 儒、道、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儒、道之学是中国的国学;释教即佛教是国外引进之教。西庙儒、道、释文化兼而备之,是她的典型特色。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反映,它要求人们相信超自然的神灵和偶像。影响中国文化的主要宗教——道、佛二教先后产生于东汉顺帝至桓、灵二帝时期,即公元126—189年期间。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对“儒”,一般称“儒家”或“儒学”。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的学术思想称“儒学”;崇奉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说,提倡以仁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教育的学派称之为“儒家”。因为孔子不是虚幻的,实有其人,实有其思想和言论,不是超自然的神灵,因此一般不称其为“儒教”,不列入宗教范畴。而道教则不然,尽管它与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主张“无为而治”的一个哲学派别道家有关,但到东汉以后,它已经发展为一种虚幻的、超自然神化的宗教——道教。 道教是东汉时产生的一种宗教实体。道教的意思为“道”的教化或说教。道教是一种信奉“道”,并通过精神形体修炼而“成仙得道”,通过信仰祈祷、朝拜诸神而获得逢凶化吉、消灾祸而得福寿,以享太平安乐的宗教。道教吸收了先秦道家的一些哲学思想和儒、墨多家的思想,并吸收了汉以前黄老之学、谶纬之学、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神仙学术和民间巫术等,创立了自己的理论经典,不仅把道家创始人老子神化为教祖,并臆造了诸多天神和各类神灵,给他们赋予超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以劝世人顶礼膜拜和尊崇。东汉顺帝和桓帝之际(126-167),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和稍晚张角创立的太平道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道教的正式誔生。正式的道教进入庐山、鄱阳湖地区,见之于史料记载应从南朝宋文帝大明五年(461)陆修静入庐山建道观(后名简寂观)时算起。尽管在此之前有匡俗隐庐山炼丹修行和董奉居庐山采药修行等记述和传说,他们应该属于尊奉黄老之术的方士。江南名道观简寂观的建观时间比西庙立庙时间要晚80余年。 佛教是由印度、尼泊尔等地引进的外来之教。《佛教史》、《高僧传》等佛教史籍记述: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乃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毘罗卫(今尼泊尔),一生传教活动在印度中、北部恒河流域一带。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佛”是觉悟的意思。佛祖释迦牟尼生卒期大约相当于中国孔子生活的年代(公元前565-前485年)。西汉中晚期,汉人与西域交往,开始接触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中国开始有汉文译本佛经。明帝遣蔡情等往天竺求法,并请得摄摩腾、竺法兰来洛阳,始建白马寺。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多为帝王贵族。初期信佛者,将外来的佛教同中国的黄老学说同等对待,往往是“浮屠与老子并祭”。桓灵之时(147-190),安息(伊朗)国太子安世高(佛僧)和大月氏(阿富汗)僧人支谦(支娄迦谶)相继来中国传教,初在洛阳翻译佛经。由于东汉后期政局不稳,“值灵帝末(188年间),关洛扰乱,江南相对较平静,于是安世高便振锡江南,在庐山停留,开拓佛事”。《高僧传·初集》载:安世高云“我当过庐山山度昔同学”。他乘舟由长江入赣江,始住宫亭庙。安世高在鄱阳湖北岸宫亭庙与同学相见的故事,见之于诸多史料。安世高离宫亭,沿赣江入豫章(南昌),继而跋涉广州、浙江等地传播佛教,最后卒于会稽。这便是佛教传入鄱阳湖地区的开始,也是佛教进入中国江南的开端。 在此冗言漫笔道教创立和佛教入汉并进入鄱阳湖地区之史,意在说明西庙历史悠久。中国道教创立和佛教正式传入至今约1800余年,而西庙创建至今亦有1600余年,可见西庙这座古庙在江南宗教史上的地位很不一般。纵观中国的宗教发展史,还可以看出西庙道、佛并祀、庙神和浮屠共祭,具有中国宗教产生初期的特点。 从西庙的发生发展历史来看,该庙的主体或曰主要成分应是神庙,属道教范畴。其一,主殿祀奉神像是蒋、韩二侯王,是地方神,不属佛教祀奉对象;其二,过去主要宗教活动是道教的斋醮活动,属道教斋醮的科仪,俗称办道场,做法事,打醮,这些都是道教所为。另一方面,该庙又设偏殿祀奉佛祖、观音等佛像,并有和尚住持,诵念佛经,这又属于佛教的成分。因此该处既不按道教称谓为宫、观、坛,也不按佛教称谓为寺、院、庵,而称之为庙,由于庙是供奉祖宗或神、佛的地方。这种状况在道教形成和佛教传入之初是常有的。因此西庙属于道、佛并祀,神、佛共飨的神佛之庙,并是鄱阳湖沿岸乃至整个江南创建最早的庙宇之一。 二、非同一般的名声和影响 西庙非同一般的名声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当地民众的虔诚信仰、地方官吏重视和帝王赏识几个方面。 西庙侯王菩萨除灾赐福、有求必应、灵验非凡的声誉不仅在宅录于西庙编户著籍中的八社民众中妇孺皆知,并且远播南康军(府)所辖都昌、建昌、安义诸县信众及舟行鄱湖、赣江的外籍船民。据当地老者陈述:过去,西庙的香火特别旺盛,每逢朔望(即初一十五),本地和外地来西庙晋香添油、请愿还愿的信众牵群跋路,络绎不绝。每年春节、元宵、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中和(二月初一)、春龙(二月初二龙抬头)、花朝(二月十五)、上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清明、端午、中元(七月十五)、中秋、重阳、腊八(腊月初八佛祖得道成佛日)等节日和十月初五蒋侯王生日及观音菩萨生日都要举行各种庆典、祭祀等庙会活动,并经常演出当地西可戏和各种民间戏耍,热闹非凡。除此之外,还经常有远近信民来此求做斋醮活动,如祈福谢恩、祛病延寿、祈晴祷雨、解厄禳灾、求子索失、祝寿庆贺的阳事清醮和摄召亡魂、沐浴渡桥、炼度施食等阴事幽醮活动。短则一日一夜,长则七日七夜,最长的斋醮活动长达七七四十九昼夜。据老人所言,西庙和庄山寺的斋醮道场是附近几县最正规、最灵验、最有影响的道场。其程序包括道士设坛、上供、焚香、升坛,礼师存念如法、高功宣卫灵咒、鸣鼓、发炉、降神、迎驾、奏乐、献茶、散花、步虚、赞颂、宣词、复炉、唱礼、祝神、送神等等,不同的程序配以不同的钟、鼓、磬、钹、笛、锣、笙等乐器,既新鲜活跃,又庄重森严,令观众毛骨悚然,敬而生畏。正是由于这些丰富多彩的庙事活动,使西庙名声大振,远近来朝,并经常有各地乡绅和文士来此谈文论诗,游赏吟咏。该庙昔日是鄱阳湖北岸地域一处重要的宗教、民俗文化活动场所。 西庙名气不小的另一个方面是得到地方官吏重视。西庙尽管是一座地处县域边陲的乡隅庙宇,但在古府、县志之中,却用了较长篇幅记载其事。南康军(府)四县在宋、明时期,大小庙、寺近千处,毎逢旱涝灾害,以军(府)名义组织的大型祈晴祷雨祭祀活动有多次是在西庙举行,并于志籍中有不同一般的详尽记述。这些均可说明西庙获得地方官吏非同一般的重视。 府、县志书中记载的第一次祷雨活动是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约为1077年),南康军大旱,军府推举黄彦代表知军到西庙设醮祷雨。志书记载“其应如响”,意为庙神响应军治所求、如军治之愿、应祷降雨。因为这次祈雨迅速应验,解除了军县旱情,知军奏请皇上旌表庙神,神宗皇帝立即下旨敕封庙神蒋轩为丰利侯,由此,西庙亦名丰利侯庙。《宋史》中还有神宗元丰二年(1079)“南康军甘露降”的记载。 第二次是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南康军又大旱,时值朱熹在任。朱熹在这次祈雨文中言:“吁嗟之祷,遍于群野,而嘉兆未应,风日益高,气日益寒,云既合而复离,禾既秀而不能有其实也”。表明这次大旱,哀叹之声四起,到处都举行祈祷活动,却没有降雨的征兆,由初秋至晚秋,有时天上有点云,不久便消散,日烤风号,禾稻黄萎,空穗无实,旱得非常利害。朱熹在其他地方祷雨无效的情况之下,只得自拟祈雨之文,派员到西庙设醮祷雨。“又恨符印之守不克以前”,是因宋礼规定,朝廷主要命官未经御准,不得亲自出席跪拜祭事活动;加上身体欠佳,朱熹不能躬亲西庙拜谒,深感内疚,只得率全军僚属至西门望西庙施礼致意。可见这位大思想家对西庙的重视和虔敬之诚。这次祷雨又获得“如澍”回应,朱熹随即上疏朝廷,孝宗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将庙神蒋轩由侯晋爵为王,并御赐“时若”二字。朱熹亲书“时若”制成金字大匾,礼送西庙。从此,西庙又称丰利侯王庙。 第三次是明朝隆庆戊辰(1568)年,南康府四县先是夏涝,继而数月秋旱,郡守佘应桂率众至西庙祷雨。同样“应若契券”,即回应如祈文所求,普降甘霖。佘应桂在任时,有人偷砍西庙松树,告之于郡府,佘知府高度重视,罚偷伐者赎金,用以兴建蒋侯王之碑。由于每次来西庙祈雨,都能如愿,故早在洪武年间,太祖皇帝朱元璋曾嘉封丰利侯王为“普天侯王”,并制匾悬于庙堂。府、县志上的这些记述,说明西庙过去在地方官吏的心目中不是一座普通的庙宇。 西庙非同寻常,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她多次荣膺皇帝赏识和嘉冕。西庙主神蒋轩,曾在东晋孝武帝司马矅朝为侍郎,(副尚书相当于当今副部长级);后出镇江西庐陵郡,官职与侍郎同级。他死后为神,屡为当地百姓解难消灾,北宋神宗皇帝嘉封其为侯爵,并冠以“丰利”二字,这是非常高的赏赐,意为他能给百姓带来丰厚的利益。获此殊荣,非同一般。至南宋时,孝宗皇帝又晋封其为王,按照公(王级)侯、伯、子、男官阶,能获公(王)爵已是无可复加了,并御赐“时若”二字。“时若”者,典出《尚书》“曰肃,时雨若”。意思是,草木收敛,好雨顺意应时而至。称赞蒋侯王应民之愿,施降及时之雨。至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又加封他为“普天侯王”。这三个皇帝的封赏之词各有侧重。神宗的“丰利”言蒋侯王给百姓利益多和厚;孝宗的“时若”言与利于民非常及时;明太祖的“普天”言施利范围之广。一座乡隅古庙,能荣获三个皇帝如此高度的赞誉,在鄱阳湖地区的众多寺庙中不可多见。正是因为西庙具有不同寻常的名声和影响,所以在南康军(府)其他地域出现也立西庙奉祀丰利侯王的现象。比如宋、明时期,八都故里坳就建立了一座西庙,同样祀奉丰利侯王菩萨,香火同样很旺。 三、发挥民俗、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 千百年来,西庙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展示场所,是鄱阳湖地区宗教、民俗文化的重要聚结地。在构建和谐、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应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去其槽粕,取其精华”及“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发挥民俗、宗教文化的积极社会作用。 民俗、宗教文化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在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古代所产生的民俗和宗教,有它不可取的消极方面,同时在客观上也产生过某些积极作用。譬如,体现在民俗文化中的礼仪、道德和精湛技艺,体现在宗教文化中的劝善作用等等,还有它的积极社会作用,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旅游业还是有用处的。这就是我们国家现行政策和法律主张“文艺百花齐放”,允许“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因。 我们要积极挖掘和正确认识凝聚在西庙这一载体上的民俗、宗教文化,使之为现实服务。譬如西庙塑造了两位为民解忧除灾、能带来丰厚、及时、广泛利益的官神,说明老百姓迫切希望和需要为官者能为他们谋利益,凡能为人民排苦难谋利益的为政者,是会博得人民群众崇敬的。又比譬如对人民群众而言,在先进科学文化还未深入普及到一定深度和高度的农村,体现在西庙民俗、宗教文化中的识礼、崇仁、尚德、从善、包容、慈悲、和合、互爱等思想,还不能说它没有净化心灵、规范行为的劝善作用,而这种劝善作用对于当前维护社会安定和构建和谐还是需要的。 再比如过去当地民众在西庙经常表演的西河戏、耍龙、舞狮、耍麟麟、划龙船、竟花灯、玩武术等民间文艺和饮食、小吃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宜当挖掘、整理向外推介。 最后,在此提一条建议:希望西庙管委会和有意挖掘、弘扬西庙文化的热心者,将西庙规划建设成为鄱阳湖地区一个有特色的风景文化名胜旅游区。由于西庙有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西庙都很有特色,很有吸引力。除上述非同一般的人文资源之外,还有鄱阳湖天然湖泊、无现代科技工业破坏的天然大草原及世界奇观侯鸟等等。将西庙恢复、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宜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作出规划,不能随意乱建,所有建筑都要符合西庙的历史文化特色。第二,要严格保护围边环境,多栽竹木,保护湖区生态。第三,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展示西庙昔日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这次修《西庙志》,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再过二、三十年就没有西庙过去风光、民俗的直接目睹者了。第四,要注重不断丰富西庙的人文资源。比如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文化、艺术、宗教、旅游、传媒界的知名人士来这里开展一些活动,记录、保存他们在这里形成的有价值的东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文化是旅游之魂。试想,如果西庙没有三个皇帝“丰利”、“时若”和“普天”这三顶桂冠的人文嘉冕,那她也是一座很普通的庙宇了。西庙搞好了自身恢复建设,改善了西庙至共青和西庙至县城的公路,再利用水上交通优势,完全有可能成为鄱阳湖北岸一个有特色的风景名胜旅游区。建议将此做成项目,一方面力争列入全省鄱阳湖生态建设扶助项目;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建设。西庙只有成其为鄱阳湖地区的重点旅游区,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才能使周边的老百姓获得长期的效益。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5d4d0c0100jr47.html刘希波诗文书画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