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相忘之地,仁智独得之天 ——记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大门
白鹿洞书院距离星子县和鄱阳湖十二公里,距庐山五老峰也仅咫尺之遥。从这里能清晰地看到五老峰的全貌,尤其是天气尚佳时,白云一片,天空湛蓝,更觉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所言不虚。
一千多年来的人事变化之大前所未有,然而五老峰就像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画一般保持着当年的气质,浓墨淡彩间,山石草木的味道随风袭来。我不知道当年朱熹到此时是否也有这番感受,但我想庐山的幽远清净一定曾令他流连不已。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四十九岁的朱熹任南康知军。南康军的治所就在现在的星子县城内,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立,属江南东道,辖星子、都昌、建昌(现永修)三县(见《星子县志》)。在朱熹来到五老峰下之前,宋朝的另一位大儒周敦颐也曾在此度过了晚年生涯。北宋熙宁间,周敦颐知南康军。周敦颐(1017—1073),道州营造人(今湖南道县),字茂叔,号濂溪先生,他一生奔波不定,四处讲学,建了好几所濂溪书院,迄今湖南、江西、广东、四川、江苏等各地均还存有濂溪书院。晚年周敦颐宦居于庐山脚下的星子(此前的北宋嘉祐间周敦颐曾在庐山莲花峰下隐居),便在城东辟池种莲,写下了《爱莲说》。庐山自古以来盛产莲花,尤其是白莲,白居易贬谪江州司马时就写下了不少咏莲的诗歌。
知南康军时的朱熹虽然在仕途上郁郁不志,但在当时的思想界已赫赫有名,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县令王仲杰、教授杨大法修复已趋破败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最初的建立还要追溯到唐朝,贞元年间(785—805),洛阳人李渤与兄涉在庐山后屏山下隐居读书,并养白鹿自娱。元和年间(806—821)李渤由韩愈推荐任右拾遗,掌管朝中讽谏,在这位子上比较正直的一些人,基本上都没什么好下场。不久后他便被贬为处州刺史,后又迁江州刺史。李渤在江州任上做了不少善绩,如治理城中的甘棠湖,今日为了纪念他,还将湖边的一条堤坝命名为李公堤。另外就是修复了当年他隐居求学之所,建了些亭台楼阁,号为“白鹿洞”。颜真卿亦曾隐居此地,此处的山垄至今犹称颜家垄,后来他的后人颜翊率子弟30余人到白鹿洞治学授经,逐渐形成了书院的雏形。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00年),南唐烈祖李昪(中主李璟的老爸,后主李煜的爷爷)在此置田建学,命国子监李善道为洞主,相当于当时的最高学府。北宋在此基础上创建“白鹿洞书院”,并赐书院国子监《九经》印本,使之成为与河南睢阳书院,湖南的石鼓书院、岳麓书院齐名的北宋“四大书院”。之后由于长期的战争致使书院一度萧条,直到朱熹的到来才重新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