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麻仓土与景德镇14--16世纪的制瓷业
第一期为13世纪-14世纪56年代:景德镇陶工最初是在麻仓一带发现高岭土的。其年代可能在13世纪末或14世纪初。并为浮梁瓷局所垄断。14世纪50年代后,浮梁一带被元末农民起义军占领,瓷局结束。在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前半期,元廷垄断麻仓高岭土达半个世纪之久。其间,民营窑场不得问津。
就景德镇市区与湖田窑元代遗存出土的瓷器来看,凡印有五爪龙纹、招府铭文的日用瓷以及大件青花瓷残片(与伊朗、土耳其传世的元青花大件瓷器类似),胎质细白,铝氧含量高达20%以上(详表一)。其他产品虽有白胎和黑胎之分,但白胎的白度与细度难以和上述瓷胎相比,黑胎则近于陶胎。由于原料低劣、加工草率,器型笨拙,有不少器皿连圈足也不旋挖,出现了景德镇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质地特粗的实足碗。明初人曹昭在《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古饶器》记述"御土窑"时说:“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学者高”:他显然是就浮梁瓷局的产品而言的。而孙瀛洲先生在谈到整个景德镇元代瓷器时说"精者甚精,粗者甚粗⑤的论断,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元代瓷器的面貌。显然这一时期的景德镇产品是官窑器极精,民窑器特粗。这种精粗悬殊,当与官府垄断优质高岭土不无关系。
第二期为1352年一1402年至正十二年(1350年)三月二十七日,红巾军首领之一的项普略攻克浮梁。至1357年,该地一直在战争中。②1360年李庸守浮梁,形势渐趋稳定,至正22年(1362)以后,生产得到恢复并有某种程度的发展②,在1402年明王朝建立御厂之前元王朝的所谓"御土"和浮梁磁局的官匠当散落民间。瓷局不存,民窑的自由更多,其产品的质量必有所提高。但由于人们对这一时期的具体遗物研究不够,因此面貌尚不清晰。但随着景德镇印刷机械厂和红光瓷厂十四世纪后半期窑业遗存的发现和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沙捞越等地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的大量出土,预计将会有新的认识和评价。
第三期为1402年一16世纪初 1402年是明代御厂建立之年。关于御厂的始建年代,明、清文献有六说: 1、洪武二年。2、洪武25年。3、洪武末。4、洪武35年(即建文四年)。5:宣德初。6、正德初。以上各说目前以洪武35年为多数人接受,在未作详细考证之前,我们暂从这一说。由于御厂建立后必须使用优质高岭土,元代的"御土"必在此时为明御厂垄断,即明代文献中的所谓"官土"。这一期间的永乐、宣德、成化御厂瓷器极为精致,文献多有记载,早已成为烩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就近几年我们在景德镇珠山路明代御器厂前院和珠峰东侧发现的官窑残器来看,永乐--正德官窑瓷器胎质细腻、白度极高。永乐靶杯口沿厚度仅0.8毫米,成化小杯、碗通体厚度多为2~0.6毫米,胎中铝氧高达21.24%,若非使用优质麻仓高岭断难制出。同期民窑虽也制造白釉器与青花瓷器,但由于制胎时使用的是"假土"(即假官土--麻仓附近所产的次等高岭土),胎釉的白度不高,青料呈色暗淡,纹饰亦步御厂瓷器后尘,装烧时多采用沙垫,极少使用垫饼,足见当时原料珍贵。这一期间的民窑很难见到佳器,亦无见诸文献的著名窑场。即使如此,但其时民窑器亦较元代粗器有所进步。
第四期为嘉靖--万历前期清·唐秉钧《文房肆考》卷三:靖窑回青盛作,幽菁可爱。……然当麻仓土将次告竭,饶土渐恶,体质较之宣器大不相侔,制度亦不及宣德远甚。明·高濂《遵生八笺·论饶器新窑、古窑》谓:世宗青花、五彩二窑,制器悉备。奈何饶土入地渐恶,较之二窑往时代 (指宣、成)不相侔,制度亦不及宣德远甚。
康熙《浮梁县志·陶政》,谓万历十一年时,“麻仓老坑土膏已竭”。由于麻仓老土采掘已两百余年,资源渐近枯竭,质量变劣,嘉靖、万历间的官窑已不能和永乐、宣德、成化时相比了,是所谓御器质量下降的时期。但就景德镇董家坞窑的遗存来看,该民窑在这一时期的产品已较上期考究,有逐渐精致的趋势。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五载:崔公窑:嘉(靖)、隆(庆)间人,善治陶,多仿宣(德)、成(化)窑遗法制器,当时以为胜,号其器曰"崔公窑瓷",四方争售。诸器中惟盏式较宣、成两窑差大,精好则一,余青(花)、(五)彩花色悉同。为民陶之冠。以上是麻仑土风行期间的官、民两类窑场的大致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