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2335|回复: 0
收起左侧

故地重游江洲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8 12: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故地重游江洲情

△陈林森


     3月22日早上,采访车驶上了新港码头的轮渡,站在渡船上,望着远处奔腾不息的江水,和眼前繁忙的人流与车阵,不禁勾起了对往 事的回忆。

7e8302a6b2c5e79317b31dbeb6baaf99_bek=1kp=1pt=0bo=oAU4BAAAAAABB7k!tl=3su=150515410tm=1713412800dis_t=1713415399dis_k=f4fe475ab7c04be5777c19baf856cbd5sce=0-12-12rf=2-9.jpg      

  1963年,我初中毕业考入九江一中。记得初来九江时,常在周末假期,过铁桥到老火车站,聆听火车的鸣笛;或者穿过大中路再到江边游玩,看着江水滔滔东去,眺望对岸历历可见的小池口,遥指东方烟雾迷蒙的江洲岛,心中不禁涌出一种神秘感。
     第一次跨上江洲的土地,是高中第一年秋季,学校组织学生到江洲摘棉花。我们从学校步行来到渡口,过江后又走到生产队,当晚队长给我们交代任务和叮嘱注意事项。第二天一早,每人发了一个大布袋,和棉农一样系在胸前。那时摘棉全靠人工,虽然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劳动,但都尽力尽为,埋头苦干。田野里棉花骨朵纷纷绽开,像举着一个个半攥的拳头;棉花杆长得高齐胸膛,又很粗硬,一不小心就会划破手。我们学着农民的动作,用三根手指探进棉花桃里,用力一捏,一扯,再投进布袋。摘满了一口袋,就送到生产队仓库给保管员过秤。我们在生产队食堂用餐,比学校吃得饱,佐餐的菜花样不多,除了应时蔬菜,主要是豆制品,有时直接煮黄豆。吃饭不收钱和粮票,黄豆有营养,大家都对伙食很满意。晚上社员还会拿些炒熟的花生来给我们解馋,同学们边吃花生边闲聊。我们在江洲摘了一周的棉花后回到学校。那一年的年底,为了回馈九江市的支援,江洲公社给全体市民每人赠送了一丈布票(不含九江地区各县,当时市区人口约八万)。毕竟是60年前的往事,有的老同学忘记了,但我记得清清楚楚,在计划经济年代,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我一直感铭在心。
     1960年代,江洲走出了两位著名的模范知青——高冬梅和谭冬幼。高冬梅是江洲本地人,1960年从九江县一中初中毕业,主动放弃已被九江师范录取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1964年,高冬梅带领一批回乡知青组成突击队,进行棉花的科学栽培和良种繁育,成了远近闻名的植棉能手,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1966年1月,已任江洲公社棉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高冬梅被推荐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受到周总理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闭幕大会上还被总理点名称赞。谭冬幼是南昌铁路工人的女儿,1964年下放到九江县新洲垦殖场劳动,她的先进事迹因一篇新华社通讯而广为传播。高冬梅曾经在我们毕业前夕,来九江一中给全体师生作报告。我的一位老同学当时是校团委干部,他就负责准备那一次报告大会的扩音器材。主席台上,高冬梅的形象和她的名字一样,高高的个子,像“冬梅”一样端丽、干练。高冬梅和谭冬幼,是早期知青的优秀代表,是那个年代艰苦奋斗的典型。1968年8月,党中央向当时的66、67、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通称“老三届”)发出了“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厂矿、面向基层)的号召,受优秀知青的影响和鼓舞,我和另一位同学主动申请到偏远的武宁山区插队落户,我们的事迹登上了当时的九江日报。
     整整一个甲子没有重上江洲的机缘,我有时从陈世旭的小说里间接地领略江洲风情。陈世旭是从江洲走出去的著名作家。他初中毕业后,和谭冬幼同时从省城下放到江洲当农民。他在江洲的艰苦劳动和艰难生活,锻炼了坚强的意志,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为他走上文学道路,并成为“江西文坛领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称江洲为“第二故乡”(《为小人物立传》),他的许多作品以江洲为背景,如小说《江洲往事》《江洲的桃花》《江洲影》,散文《泪湿青衫在江洲》。他对九江,特别是对江洲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小说写了许多当时的农民、知青和基层干部,刻画了江洲人民的精神风貌。他情系江洲,多次描写江洲人民艰苦卓绝的防汛抗洪斗争。陈世旭的小说还运用了不少九江方言,如“歇坡”(干活中间休息),“搭壳”(主动与异性亲近、搭讪)等,为九江读者所喜闻乐见。他几十年笔耕不辍的精神,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严肃的创作态度,也影响了我作为业余作者的写作生涯。
     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2024年3月22日,我应邀参加由九江市作协、柴桑区文联、九江日报长江周刊联合组织的“致敬长江:作家下基层——江洲采风行”活动,先后参观了江馨岛农产品展销馆、国能零碳生态岛项目基地、蔡洲村轧花厂的秸秆回收项目等;在江洲镇生态旅游文化节主会场欣赏了当地演艺人员的精彩表演,在九号村观景台观看了油菜花海和风吹麦浪的田园风光,领略了江洲镇在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建设的独特魅力和无限风光,感受了今天江洲人民的坚守与奋进,创新与发展。

e8b29e7880ebad743416b9b002dc4799_bek=1kp=1pt=0bo=YAlABgAAAAABNz8!tl=3su=1238773746tm=1713412800dis_t=1713415399dis_k=e0d85f5525172d79d93d24d83b0e044asce=0-12-12rf=2-9.jpg      

    江洲位于三省交界,是江西北大门,长江第三大岛,为冲积洲地貌,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适合农业生产和机械化作业;气候温润,雨水充沛,适宜种植棉花、油菜、小麦、黄豆、花生、花卉、中草药等;四面环水,阳光、风力充足,有利于抵御生物入侵,开发清洁能源,开展环境保护,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振兴乡村经济的一块宝地。
     我们采访的一天,恰逢久雨之后的晴好天气。大片的麦田犹如一面宽大的海绵被儿,在微风中温馨地颤动;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像金色的海洋,在阳光下壮丽而又辉煌。暖风熏人,人们脱下棉衣和罩衫;孩子们在金沙滩上欢快地追逐,用小铲子在沙地上绘制美丽的憧憬;打扮入时的美女,三五成群地站在栈桥上合影或自拍,笑声在菜花香里绽放。春潮裹不住的风韵,涌动着大地的喜悦。
     这次到江洲实地采访,实现了我重访故地的夙愿。采访结束时,坐在大巴上,我看见江洲镇街两旁飘扬着的彩旗,写着如许字样:“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我不禁感叹:“眉目地”,一个多么好的比喻!在江西和九江的地图上,江洲的地理位置、它的形状、它的窗口意义,可不就是“眉目”之地吗?它的经济总量也许不是那么庞大,但它可以是赣北最靓丽的地方!在江洲镇的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一定能把江西头顶上的这一撇“眉目”描绘得越来越风情万种,俏丽动人!

psc.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