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头语:好些年没来尚庐山发文啦!老号“榭上风铃” 登不了!今天分享篇文章,与老乡们切磋,欢迎批评指正哟!
90年代那阵子,我家里开店。父亲长年在外头开长途货车,母亲在镇上经营一家百货铺,养活着家里七八人。日子尽管不富裕,但是心里总是满满的幸福感。
一到过年,街上音响店里就会播放陈星的《流浪歌》和卓依婷喜庆十足的新年歌曲,人来人往的街头浓浓的年味儿。碰到下雨天的时候,街上的泥土路变得坑坑洼洼的,路人常常会被溅得一身泥水 ,但这也浇灭不了大家心里回家过年的热情。小年之后,街面上的人会陆续增多,他们除了是来镇上置办年货的,还有刚刚从城里赶回家过年的人。
从村里赶到镇上置办年货常常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在村里窝久了的孩子们能跟着大人上一趟镇上都有种进城的兴奋劲儿。腊月里的江西经常下雨,淅淅沥沥下不停的雨让天气变得格外的湿冷,雨鞋、手套和围巾便是镇上赶集的必备物品。大人们常常给孩子们穿上雨鞋,戴上手套,围巾里三层外三层包住孩子的脸,只露出一双眼睛,就准备出门了。去镇上没有车,来回只能靠自己一双脚,年纪小的孩子可以坐在箩筐里让大人带着或者背在身上,年纪大点的孩子就只能跟着大人靠自己走了。为了节省时间,大家都喜欢抄近道走山路,可这一走也得半天功夫。
置办年货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从村里到镇上常常已经是午饭时间了,寒冬腊月的天走了半天的道累了大半天了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面便是一种幸福。于是街边破旧的防水布搭建的简易面摊里常常是人头攒动、生意火爆。“老板,来一碗面!”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面条也很简单,看起来清汤寡水,上面漂几片白菜叶儿,再洒上一勺辣椒粉,要价一元,在老乡眼里却是最经济实惠的午餐了。
午饭之后,大伙们便开始办正事置办年货了。孩子穿了一年的旧袄子旧鞋子该换了;结婚嫁女儿的得置办婚礼嫁妆……这时候百货店里常常是人满为患。每到过年的时候,母亲就会把我和妹妹抓到店里帮忙,我们俩守在店门口搭的摊位上负责卖点小零碎,比如头花、皮带、袖套什么的,七八岁的孩子独当一面。我们模仿着大人谈价论价,整得像个行家里手一样,一本正经的样子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浓浓的年味儿弥漫在大家的欢声笑语里。
江西有个习俗:腊月钱归账,正月不讨账。腊月里,店老板都会把这一年的债务要回来,但是常常是旧债未清,新债又来。富也过年,穷也过年。一些生活不富裕的人也会来置办年货,但是常常是赊账。每次碰到这样的顾客,母亲常常也犯难,因为这样的顾客常常是去年欠的钱都还没有还。母亲心软,即使这样她还是会赊账,给他们拿了年货之后,就会在一个发黄的小账本上记下。这个本子上记得好些是欠的好几年的账,常常是死账。我不止一次看到母亲,在没有收到欠债的时候就把那些欠债人的名字和账务划掉。母亲说,这些人要么是怕还账永远都不会来了,又或者是已经离开人世了,又或者是实在换不起的那些人……90年代的农村商铺老板,与其说他们是生意人,不如说他们是镇上的“守街人”!见证了太多的人间悲戚,他们内心变得温暖……
又是一年过年时,让我忍不住怀念曾经过年的味道。只是人到中年之后,我们似乎经历了更多的“人间清醒”,渐渐地淡忘了年的味道。不过时光悠悠,如果我们还心存温暖,年味儿它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