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归宗灿村已经两个多月不曾见得一滴雨,未来一周依旧是连续的晴热天气,今年逢旱魃,农亩无馀收。整个江西旱情已达极度干旱,破了历史记载的极限。树叶子也较往年干枯的早,在一夕之间换了颜色,闾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荷塘里早已无水,干裂见底,香消叶残的荷叶,被西风吹起,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四时之秋,与冬、夏本无二致,但到了诗人眼里,却变得特别伤感、动情。 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素心向秋,清浅入眸。素心对素秋,刚刚好。淡然明镜之素心,才会懂若禅的秋意。「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一个人在秋天里游荡,是一场心与心的交融,此刻不妨让一颗心静下来,从一片秋叶里,去读庐山秋。
没有历书的远古时代,人们是通过观察落叶来推算秋天,至宋代,立秋一早,尽职尽责的太史官,便搬一盆梧桐到殿中,启奏“秋来”,一两片梧桐叶应声落下。这样的简洁而凝重的仪式,叫人顿觉古雅,心生感叹。 居住在较为偏僻的地方,所以经常会忘记时间的存在,看到了落叶,才知道秋天已经来了。本该是悲秋的季节,在陶渊明笔下却陡然一转,郁郁葱葱的菜园、谷穗饱满的稻田,将秋景描摹得生机一片。他把困顿不堪的生活描绘得情趣盎然,将人生的苦难美化成世人向往的田园。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闾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东晋] 陶渊明《酬刘柴桑》 东晋义熙十年(414),陶渊明五十岁。这年秋天,刘柴桑来庐山南拜访陶渊明,相互作诗和唱,陶渊明于是作下《酬刘柴桑》。在陶渊明眼中,刘柴桑无疑是素心人,两人虽同列「浔阳三隐」,但刘隐居庐山后,曾写诗劝说陶渊明入庐山事佛,陶自然是不肯答应,他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将自我活到极致,便是素心。 陶渊明的心里,自己并没达到素心。他的及时行乐,并非真正的放纵洒脱,而是在苦苦追寻自己内心召唤的那个东西。虽然他不追求功名富贵,物质和虚名的那种现实;但在他的生活里,天空与大地,春夏与秋冬,饥寒与饱暖,这些东西,他时刻在感受着。因而,随遇而安,恬淡平静的过着日子,素心对素秋,刚刚好。 荷叶调残香销尽,西风愁起绿水间,瞬间便将人带入素朴冷清的秋悲之中。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自然要感叹「不堪看」。秋雨夜半梦醒,自然想起远在塞外征战的丈夫。小楼之空、玉笙之幽、雨夜之寒,思妇的愁和穿透空气而来的笙歌一起抵达。大愁无言,好像什么都没做,就倚着栏杆、看着残荷、听着寒笙、流着泪珠,愁就很自然地在绿波间、细雨中泛起了。满眼凄凉中,南唐中主李璟面对国势飘摇,岁月流逝,却已是无可奈何。这种“恨”,这种“苦”,惟有「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南唐] 李璟《摊破浣溪沙》 李璟过分醉心于缠绵悱恻,哀怨忧伤的思妇词中,把「小楼吹彻玉笙寒」刻画得栩栩如生,心中所恨所想跃然纸上。但对于生活中的人,身边的大臣,李璟没有写词时的娴熟锐利,他不知人,所有也不会用人。放着江山百姓不管,在醉宴飞觞,轻歌曼舞,往还酬唱中,在自己设下的文学陷阱中,坐井观天,「大放君权」,治理着他的南唐。 五代吴杨溥大和三年(931),年仅十五岁的李璟,逆流而上前往庐山读书。开国祥兆的庐山,给予了李璟的文魄,却没给他武魂。在群雄逐鹿的五代十国,依靠文化的力量教化大众,只能是良好的初衷。遗憾的是,文化的力量还没来得及显现,在春花秋月的词中,南唐王朝便走到了尽头。在庐山下,李璟当年的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南宋淳熙六年(1179),五十一岁的朱熹到江西南康军做地方长官。第二年的夏秋之际,南康军发生了大旱灾,朱熹为抗灾忙碌一个多月,累倒了,只好请几天病假。在家休养期间,他想起几位老朋友劝其莫再留恋官场,及早退隐,于是动情作了《秋日告病斋居诗》。恰巧,他最得意的弟子董铢来看望他。于是,他就将这首诗抄录给董铢。 出山今几时,忽忽岁再秋。 江湖岂不永,我兴终悠悠。
况复逢旱魃,农亩无馀收。 赤子亦何辜,黄屋劳深忧。
——[南宋] 朱熹《秋日告病斋居奉怀黄子厚刘平父及山间诸兄友》 入秋后,旱情越来越严重。朝廷的赈济解不了燃眉之急,赈灾过程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这是朱熹无法克服的。他带着苦闷的心情再次来到卧龙庵,庵是朱熹为纪念卧龙诸葛先生而修建的,里面供俸着诸葛亮的画像。他常以诸葛亮为楷模来行事。门眉上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己。」那几字触痛了无力抗旱救民的朱熹,让他深深地自责了「君还若不早,无乃非良谋。再拜谢故人,低徊更包羞。」或许是受到了卧龙先生的感召,朱熹还是想出了借朝廷财力,救助灾民的良策。 一千年光阴倥偬而过,删繁就简,只以三分菊花黄,二分丹桂香,加一颗清闲的心,去读庐山秋,去寻觅遗落在山水中的一段过往。
人生平稳,一点小涟漪,也是轻飘飘散去。也因此,前贤的诗里,少了怨,少了嗔,少了大襟怀,有的,只是秋夜里的那一点新凉。
作者: 醉石 来源:归宗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