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圣山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文火煮山,愈久弥香。“庐山”二字在史书中出现的时间之早令人惊叹!自大禹以降,这座大山与中华民族的整部历史息息相关,几乎鹤立于中华名山之中。
有人说庐山的历史便是一部鸿篇巨制的书,因为这座大山是可以阅读的。当苏东坡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一问,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想一窥庐山的真面目。
也许庐山的真面目在三千多位诗人留下的一万六千多首诗中;或者在历代丹青妙手绘制的《庐山图》中;又或者在那散落山间的1300余处摩崖石刻,以及600余幢西式老别墅组成的“万国别墅建筑群”中......
李白曾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庐山北临长江,东濒鄱阳湖,江环湖绕,经历了第四纪冰川的“洗礼”,山体“外险内秀”,既有怪绝嶙峋的奇峰,也有意趣横生的幽谷。历史上的庐山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或筑庐读书,或捐书、或藏书......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轶事。浅夏茵茵,让我们来庐山寻访那些关于读书的地方吧!
1.李璟读书台
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南唐中主。他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李璟当太子时,在距离庐山瀑布不远处筑台读书,继帝位后在其读书台旧址建开先寺,取开国先兆之意。公元1707年,清康熙皇帝手书"秀峰寺"匾额赐寺僧超渊后,开先寺改名为秀峰寺。
2李白读书台
在李白的人生历程里,庐山是一个神奇的坐标。从他25岁到57岁,一生中曾经五次登临庐山。他筑庐五老峰,隐居九叠屏,把酒高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冠绝古今的诗篇。公元756年,李白携夫人宗氏第四次来到庐山。他们在九叠屏修筑读书台,过起了山居读书的生活,实现了自己“吾将此地巢云松”的想法。他在《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的诗中写下了“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的句子,似乎花甲之年的他在庐山瀑布水的轰鸣中彻悟了。
3、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少年李渤在五老峰下隐居读书,养了一只白鹿,出入相随,人称“白鹿先生”。因其读书之所地形四面环山,俯视似洞,而得名“白鹿洞”,这便是“理学”集成地,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的发端。历史上,白鹿洞书院藏书丰富,书院内有幢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御书阁,收藏着皇家御赐书籍。公元977年,宋太宗御赐《九经》给白鹿洞书院;公元1181年,宋孝宗御赐《九经注疏》及《论语》《孟子》等书籍;清代康熙帝陆续御赐《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朱子大全》等书......公元1518年,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巡抚南赣时,将亲手抄录的《修道说》、《中庸古本》、《大学古本》以及《大学古本序》派人送至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书院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4、白居易与《白氏长庆集》
唐元和十年,白居易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马”。游览庐山北香炉峰山麓一带时,白居易“爱不能舍”,决定建草堂而居。自然贞素的庐山草堂生活,让白居易开始审视自己的诗文创作,他将至此时创作的六百余首诗歌编纂成《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将弥足珍贵的《白氏长庆集》亲笔写本编纂成册后,除家藏一本外,别录三本,其中一本在离开庐山前亲置于庐山东林寺经藏中。
5、苏轼与《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是应好友李公择之请写下的。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李公择离山后,山中之人将其所居之地更名为李氏山房,藏书九千余卷,成为一时盛事。苏轼在文中写道:“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6、庐山图书馆
庐山图书馆创建于1934年7月,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古籍重要保护单位。在庐山图书馆的总藏书中,除古籍图书近六万册外,还有三万六千余册外文原版图书,它们大多数为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的英美文学、历史地理和宗教方面书籍,许多书籍在国外都颇为少见。图书馆创建之时,江西省政府分函全国为庐山图书馆征书,征集图书委员有程时煃、谭炳训、陈任中、袁同礼、沈祖荣、陈布雷、陈三立、欧阳祖经等人。陈布雷向江苏铜山徐道陵征得其父在北平遗书数千卷,计百余箱。蔡元培将故宫博物院赠其个人丛书全部转赠。吴宗慈将修《庐山志》时,所搜集关于庐山历代文献及其他书籍全数捐赠......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怀着不同的心境,带着不同的感悟,行走于不同的时空,与庐山人文历史上一个个闪亮的身影遥相打量,与他们邂逅一段关于“人文圣山”的文化缘起。
来源:庐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