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描写撷英17
家务劳动
1.洗菜
洗菜最是享受,清清水流冲刷而过,干净利落。蘑菇也可爱,小而圆的脑袋,指甲一刮就痛得委屈巴巴。姜和土豆长在地下,洗之前灰头土脸,洗净后澄净敦实。每种食材都有它独特味道,独肉除了腥还是腥,但也得克服障碍将它做全套马杀鸡。(陈斯婕《厨娘》)
【点评】洗菜是多么寻常的劳动,不像炒菜那样有创造性和成就感,作者却写出了其中所感受的“享受”。有直接描写,也有拟人手法。“马杀鸡”是来自日文的网络词,意为推拿、按摩,用在这里显得俏皮,也配合了上文的拟人。
2.洗衣
沿着蜿蜒的河湾,她们坐成蜿蜒的一排,身后是摇曳起伏的芦苇和柳林,是树枝上招展的刚刚洗好的鲜亮的衣衫;母亲们的手里,是湿漉漉正在洗的衣服。在细腻厚道的石头上,她们揉搓着各自的心情,揉搓着水里波动的天空,揉搓着两岸的山色。棒槌温柔敲打的声音,河水淙淙的声音,时不时有几条鱼从河心里溅起水花的声音,抖衣撩起的水波的声音,她们的交谈引起大笑的声音,苇浪和柳林里轻风拂过的声音……(李汉荣《沿河流行走》)
【点评】通过农妇洗衣的描写,歌颂了母爱,歌颂了母亲们的细腻、厚道和乐观的情怀。美丽的环境烘托了人物美好的心境。“揉搓……”所组成的排比和词语的超常搭配,增强了语言的文学性和空灵感,使单调、辛苦的劳动染上了浪漫色彩和抒情意味。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农妇群体到村庄附近的池塘或河边洗衣的画面也渐行渐远了,这一画面也就有了怀旧的意味。
3.做针线
四姐又开始了每晚必做的针线活。这会儿缝的是一件白底碎红花儿纺绸面子小棉袄,这件用她从前的旧衣服改制的小袄已经快完工了,好几个夜晚她一直在缝。当她结好最后一个针足,用雪白的牙齿“登”一声咬断线头的时候,院子里响起了脚步声……(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点评】曾经农村的巧手妇女都是自己动手缝制小孩的衣物,作者具体地介绍衣料的质地和来源,重点写“咬断线头”的一个动作,中间的加工过程基本省略,表现了文字的繁简得宜,使情节的发展紧凑有序。
4.提井水
有人的时候,她对杨绪国说:“小队长,帮咱提桶水啊!”杨绪国只得接过她的桶,挂在自己的扁担勾上,放下井去,在水面上左一划右一划,再猛一扑,呼啦啦啦地吊起一桶水,递给她。(王安忆《岗上的世纪》)
【点评】在自来水普及之前,广大乡村居民大多是从井中汲水饮用。若井很深,从井里提水就需要一点技巧。本文把这一动作描写得具体生动,一连串动词(勾、放、划、扑、吊等)紧张有序,尤其是“扑”这个动作最是关键。
5.劈柴
秋季劈柴是父亲一年中的头等大事,制造一个暖和的冬天,以及火光熊熊的大年夜,保障一大家人不受寒冷侵袭。每年父亲劈柴的样子并无不同:阳光中,地坪里,泡茶、磨斧,脱下外套,卷起衣袖,朝手心吐口唾沫,只听见“叭”“哐当”——木头一分为二的声音。阳光震颤。我的童年浸染着木头的芳香。我嗅得出香樟、苦楝、梧桐、桑葚、柑橘等树木的不同气味。(盛可以《你什么时候原谅你的父亲》)
【点评】劈柴的目的,基本动作,以及闻“香”识树木成为劈柴的余韵。基本动作中,环环紧扣,很有条理。“叭”“哐当”的拟声词,前者是“劈”,后者是“开”(或者说前者是“一分”,后者是“为二”)。“木头的芳香”更表现了对父亲的礼赞,对生活的热爱。
6.冲鸡蛋
他等刘莲的脚步声响完之后,就依着她的吩咐,很快到厨房烧了一壶开水,在碗里磕出两个鸡蛋,把蛋清蛋黄,完全搅成糊状,放了两匙白糖,再把滚烫的开水,倒成线状,让水线慢慢流进碗里,用筷子迅速在鸡蛋糊里正反旋转。(阎连科《为人民服务》)
【点评】“倒成线状”“正反旋转”这两个细节都得益于作者的仔细观察。
7.削苹果
他很熟练地转着那把刀子,直到把一个苹果完全削好,那苹果皮仍然很完整地包罩在苹果上(就这点技术,他还是在食堂里的土豆上练出来的)……削好了苹果,他微微地欠起身,本着“先客后主”的原则(这也是跟“小佛脸儿”学的),把那只苹果递给了坐在他斜对面的林卫竹,在他递苹果时,那绞龙一样的苹果皮才无声地落在了他的另一只手上!(李佩甫《城的灯》)
【点评】作者抓住“转”这个动作,以及苹果皮削好后的形态,给人一个关于“削苹果”的完整印象。递苹果的动作,表现的是人际交往的场面,苹果皮“落”下的片断则是削苹果行为的尾声,使读者的印象更加完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