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康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紧紧围绕“禁得住、退得出、稳得住、能小康”的工作目标,多措并举助力渔民转产就业,开启全新幸福生活。
自禁捕退捕工作启动以来,南康镇第一时间开展禁捕退捕和渔民安置工作,回收船只400余艘,并对451户898人持证渔民建立了一户一档信息。时隔一年,上岸渔民转产转业情况如何?生活状况如何?近日,记者前往南康镇一探究竟。
“不用辛苦去捕鱼,一个月赚上万元。”张保东望着满是车辆的停车场,食客川流不息,满脸笑意。张保东是南康镇大塘村的一名退捕渔民,现在是生态渔庄的老板,也是当家掌勺。他自幼捕鱼,过着“水上漂”的生活。早出晚归,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生活非常辛苦。一年到头,织网打鱼,忙忙碌碌,除去成本,收入所剩无几。自全面禁捕以来,张保东带头退捕上岸,第一时间响应政府号召退捕转行,开始自主创业。通过前期参加就业培训和创业交流,最终决定开一家渔家乐。
图片
生态渔庄 张保东:上岸了以后,我就想着搞一个农家乐,镇里和村里了解到我的想法后,帮我安排了相关的培训,去一些已经成熟的农家乐学习交流,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收入还可以,工人也全部都是退捕渔民上岸的,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图片
南康镇大塘村原有专业渔民276户550人。目前已有近10户和张保东一样做起了小生意、当上了小老板。退捕渔民张剑亮、宋芬芬开办的“老船长”夜宵生意十分火爆,天还没黑就已经是宾客满座。“感觉开饭店还是要比打渔稳定、舒服。”退捕转业的夫妻俩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在鄱阳湖边生活了30余年,捕鱼曾是夫妇二人主要谋生方式,自禁捕退捕工作开展以来,有着多年捕鱼经验的张剑亮、宋芬芬夫妇深知维护生态平衡、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转产上岸。在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下,将自己40多平方米的车库改造成农家乐,主要经营夜宵、农家菜等,由于菜品味道好、用料实诚、价格公道,再加上大塘村有利的生态环境,“老船长”成了远近闻名的夜宵店,夫妇俩还引进了蒙古包模样的包房,扩招了员工,日子越来越红火。
图片
老船长夜宵 宋芬芬:在镇里和村里的支持下,我们开了一个这个夜宵店。像我们退捕渔民上岸了之后,好多人都要外出打工,我们家就可以在家里,感觉还蛮好的,收入还可以。欢迎朋友们到我们村来参观游玩,到我家来品尝美食。
图片
图片
自“禁渔”政策落地后,南康镇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分类建立退捕渔民就业情况台账,实行实名制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引导他们积极就业创业,让上岸渔民有了对生活的全新盼头
90后女孩李梦家推开大门、步行十来米就是鄱阳湖,她的祖辈都在鄱阳湖打渔为生,渔民上岸转产政策实施后,李梦一家都非常支持国家政策,立即选择上岸转产。在家人的鼓励和镇村的帮助下,李梦经营起了一家烘焙店。通过自身的辛勤努力,她把自家烘焙店打造成为当地知名网红打卡点,慕名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
图片
林夕家烘焙 李梦:上岸之后国家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我自己在家里开了一家烘焙店,镇里和村里也非常支持我们的生意,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希望大家常来玩。
图片
南康镇积极落实庐山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为契机,充分利用大塘村原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发扬渔乡文化,把大塘村打造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不断推动渔民转产转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大塘村两委在上级指导帮助下,探索实施“村集体+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成立了兴庐水上客运服务有限公司。
兴庐公司 张官保: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办工作,公司的运营已经完全走上正轨,业务以过渡为主,包括船舶维修、水上观光旅游。公司将来的发展趋向以鄱阳湖的大旅游为主导,拓展渔民多上岗,支持增加渔民工作收入为主导,公司的发展前景非常良好。
南康镇二级主任科员 雷华:自禁捕退捕工作开展以来,南康镇严格按照上级相关政策,回收了430多艘渔船,发放各项补贴1390多万元,为退捕渔民办理了社会保险,各项补贴已及时发放到位,为确保“禁得住、退得出、能小康”的目标,千方百计通过为渔民转产就业提供信息,介绍就业,开展帮扶,引导渔民自主创业等措施帮助渔民转产就业,到目前为止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渔民基本实现转产就业,下一步,我镇将以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确保每户渔民家庭能够稳定就业,确保渔民收入水平不下降,上岸后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来源发布:庐山微视
(邹梓韬 余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