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匡山之一百二拾三:这样的了
这样的了
上回,穿越匡山之一百二拾二《睡觉的石头》说到,陶渊明、李白、朱熹、周敦颐四人在观口村,西北角的新105国道上有一座桥边;桥的南桥头的东南方向,在老105国道的东边的山涧旁边,陶渊明自顾自的左看看、在看看,上看看、下看看,象在山涧里找什么。
李白调侃陶渊明,说:“潜公,你这是在找什么啊?还是在这山涧里研究着什么东西啊。你倒是快点给我们说说。”
陶渊明微笑着说:“诗仙,我的确是在这山涧里面找东西。”
……
李白微笑着对朱熹和周敦颐说:“哥们,大家散开了去,到附近找一找,看一看,有没有大点的石头;能睡人的大石头。如果有的话,让潜公去辨认一下,看看是不是他当年睡过觉的大石头。”
朱熹、周敦颐两人应了一声,立即在山涧寻找起能睡觉大石头来。
……
陶渊明、李白、朱熹、周敦颐四人,在山涧边向上、向下各找了2公里,也没有找到大石头,只得作罢。皆返回南桥头的东南角的老105国道上汇合。
“潜公。”李白先开口道:“看来随着时间的变迁,巨石不翼而飞了。”
“是啊。”陶渊明应声道:“想要寻找当年的痕迹,还真是有点的难哦。”
“潜公。”朱熹说:“你当年睡过的巨石呢,一时难已找寻。我想,你还是给我们进一步说说写《桃花源记》的情况吧。”
周敦颐微笑着对陶渊明说:“对,对,对。潜公,你还是先给我们细致的说一说当年写《桃花源记》的情形吧。”
“好啊。”陶渊明看了看桥的西边,又瞧了瞧桥的东边,说:“就从这座为界限,先随意说。”
接着,陶渊明抬起在手指了指桥的西边说:“这条山涧的溪泉,从桥下淌过去,流到前面的马头水库里。”
“哦!”朱熹微笑着看向陶渊明,说:“潜公,这马头水库下面呢,水流向哪儿啊。”
“水流进马头水库蓄水待用,待水位达到一定时是要放水的。”陶渊明面带笑容,说:“水流出水库,直奔博阳河。”
“潜公。”周敦颐望着陶渊明,笑了笑说:“这水库下游的博阳河,应该是与号称中国最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相连的吧。”
“是的。”陶渊明说:“这水一直流入鄱阳湖,在湖口县流进长江。”
……
“潜公。”李白用右手指向桥东边的溪泉,说:“那么,这条山涧的上游应该是你写的桃花源了。”
“是的。”陶渊明用手示意大家跟他走,说:“我们还是边走边说吧。”
……
当陶渊明他们走近那群人时,听见坐在圈中心的人正在解释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于是,四人停下了脚步,站在人群外围,只听见那领头人对围着他坐了一圈的人说:“ 当年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我理解其译如下: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
李白与陶渊明说:“潜公,这人解释的还算是透彻吧。”
“嗯。”陶渊明说:“基本上是这样的了。”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