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天,心心念念的便是开始惦记着尝一口鲜。“不时,不食”,食物也有自己的时节。春鲜,食野,在江南的庐山尤为丰富,地上有野菜、山中有竹笋、树上有椿芽、水中有鳜鱼……
荠(地)菜煮鸡蛋,不仅可口的美食还是一剂良药,在老一辈口里那可是当得灵丹。据说,早晨扯的地菜,可治头痛。中午扯的地菜,可理肠胃。傍晚扯的地菜,可治风湿腿痛。起先老记不清,后来总结了下,早到晚,是从头治到脚的一一对应。
米萩粑也是当地传承的特有习俗。将鼠曲草(米萩)捣碎拌入籼米粉蒸熟,既养生健体,度了青黄不接季节之荒,还是寒食节里最应景的食物,冷吃不硬易消化,满嘴清香。
古时,庐山人年后离乡,出外做生意或考取功名,家人总是会准备好山中鲜笋和腊肉一起,给离家的游子。游子便在远行的船上,升起小火炉,将笋和腊肉一起炖煮。待到家乡渐行渐远,再喝上一碗鲜笋腊肉汤,这是最特别的味道和牵挂,关于春天,也关于乡愁。
春分一过,白昼见长。若是当晴,花繁鸟暄,狗儿欢,春风冶荡,坐在灿村的老树下,日头晒得人舒服得要打盹。春分这几天,还有一个世界睡眠日,看来老外也很会看日子选日子。不忙农事的人,恰是享用时。有记载,春分日,酿春酒。日头暖人,邻人戚友在院中围坐,喝些自家新酿的酒,脸酡红,说些闲话论些桑麻,洽洽一堂,怕不比士人小姐踏春和诗乐子少吧。
困在城里营役,辜负多少花事,今年总算没错过桃花。灿村的老屋旁有一株桃树,不是观赏桃,是能结桃子的桃树,枝杈繁芜虬曲,新发的芽叶嫩红带点新绿,还不成气候。桃花开了,开得零零落落,花事尚未繁。一盏盏粉色花吹弹得破,东一盏西一盏,有些害羞,不敢喧闹似的。枝条上一只鸟忽然从枝枝叶叶里轻巧穿飞,留下一串好啼声。
春思无托,世情如絮,此时在归宗寺寻春,最美意境应是“六朝烟雾含珠塔,四壁风雷捲玉帘。况是鸾溪春正暖,飞花送酒舞前檐。”(《归宗寺》屈大均)。 春分时节的归宗寺,寺后庐山上风云雷动,金轮舍利塔在烟雨中时隐时现,玉帘飞瀑也随着风雷漫舞飞扬。山下的鸾溪的春正暖,桃红李白,一阵风后,飞花落絮飘入酒杯,于檐下享这样的幽寂,与阳光里的人面桃花、繁花似锦形成了极好的对照,真的是好一个春了。
中国的文人,尤其是屈大均这类失意文人(诗僧)普遍是诚实的。见的是青山和白云,下笔即是山明水秀;见的是风云雷动、流离失所,笔下就是国破山河。他们的作品不是富贵温柔乡里淌着的靡靡之音,也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饰。他们善于把自己手眼所感,掰开揉碎摊在纸上给读者看,读者越说好,他们的痛苦失意不甘愤懑越有价值。明末清初,那些逃禅的遗民,至归宗寺,境更高了。
春分,去灿村里撒欢,一半春色以染心,一半诗意以从容,这是人与大自然一年一次的约定。去聆听生命在阳光下安静生长拔节的声音,去感受那些欢乐、忧伤或期待的表情。这些情感在心底一点一滴积攒着,最终成为一个圆满的春天。
飞花送酒舞前檐,
灿村的春酒已出,卿可缓缓归矣!
作者:袁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