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匡山之一百二拾一:梦实桃花源
梦实桃花源
上回,穿越匡山之一百二拾《东林大佛》说到,陶渊明、李白、朱熹、周敦颐四人在庐山东林大佛景区游玩。
……
李白站在路边,端起相机朝大佛方向拍照,说:“不曾想,原本为拍摄群众春晚的相机,又派上用场了。”接着,用右手比划着,看向大佛,信心满满的说:“听说东林大佛景区,是以四十八米高的阿弥陀佛接引铜像为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净土文化区、新东林寺、比丘尼院、隐逸文化区、安养区、海会堂、大德精舍区等。看来,这个景区的确是这样的。”
……
“嗯。”陶渊明说:“这座四十八米高的阿弥陀佛接引圣像,表达了“愿我临欲命终时,阿弥陀佛远相迎”的情景。你们看啊,当人们睹见此圣像,便可领悟到阿弥陀佛平等救度我等芸芸众生的愿心,引发众人信愿持名,蒙佛金色手臂的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
……
陶渊明、李白、朱熹、周敦颐四人离开东林大佛景区,沿着105国道朝北步行,一路欣赏着春季庐山的美景,徒步前往桃花源。
……
李白问陶渊明,说:“潜公,当年你写《桃花源记》的时候,虽然是庐山垅找到了你,才有了如今的桃花源。不过,当时你是怎么会想到写《桃花源记》的。”
“哦!诗仙,是这样的。”陶渊明回答李白之问,说:“当年,刚直不阿的我,因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从彭泽任上挂印辞官回来,过着自耕自种,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在这期间,用自种之粮酿酒,从不买卖。皆为自饮与待客。”
“那时,腰间常别着一个大大的酒葫芦,出门前装的满满的,走到哪喝到哪。”
“有一次外出,腰别装满酒的大酒葫芦,沿着山路朝现在的柴桑区方向走去。”
“当走到现在的观口村北的山涧边,坐下来休息。口渴了,就从腰间取下酒葫芦,拧开酒葫芦盖,仰着脖子,大口大口的喝了起来。”
“也许是天意使然,大约喝了5口,就不知不觉的睡在了山涧旁边,打起了呼噜。”
“一会儿,一位老人伸出右手在我肩膀上拍了拍,说:“先生,起来吧,我带你去一个地方。”我睁开眼睛看着他,问:“去哪啊。”他笑了笑说:“去一个好地方,一定会让你大有收获的。”我想了想,就跟着他沿山涧向里走去。”
“我们一边走,老人家一边笑着问我:“怎么样,(山涧)两边的景美吧!”我应了声说:“美,很美。”眼睛却看了看他,心想:他是谁,带我来这干麻。”
“老人家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说:“先生一定很奇怪吧,想问我是谁,带你到这里边来干嘛。”我尴尬的笑了笑,嗯了一声的点了点头。”
“老人家一边走一边微笑着介绍起来:“我是这一带的土地公公,山神说某时某刻有一位腰间别有一个大酒葫芦的先生,会在这个地方睡觉,让我把先生迎进去。”我哦了一声,也没说什么,就跟着老人家继续往山里面走。”
……
陶渊明说:“这位土地公公自己说,在他成为土地神之前,是武陵源人,以渔为生的。”
……
“当时,我一边走一边看,一边默默记下看到的情与景,一边与土地神闲聊,直到走到谷帘泉瀑布下,再在里面转了几天,游玩了数日。里面的人很淳朴,也很好客。”
“突然,身体失去平衡摔了一跤,跌进了水里。连忙从山涧爬起来,左看看右看看,感觉有哪几不对似的。”
“想着想想,记起来了:原来是睡在山涧边睡了一觉,还做了个梦。岂料一翻身,掉山涧的水里,惊醒了。”
……
“回家后一直想着这件事。想着想着,就有了想写点什么的感觉。于是,我就通过回忆,将梦中情形写了个大概。”
“几天后,特意起了个早,将酒葫芦别在腰间,就出了门。沿着上次的路来到了山涧边,在那天睡觉的地方坐下休息了会儿,就沿着山涧向里面走了进去。”
“进去后,一边走一边仔细看,一边用笔把看到的都一一记了下来。”
……
“我坐在谷帘泉旁的大石头上,一边整理着当天记录下来的文稿,一边喝着酒。看着看着,惊讶的发现:这条垅里的情景似曾相识一般。我立即拿出那天梦后写的东西出来仔细一看,竟然与那天梦中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
“回到家,将这次记录的资料,与上次梦后写的文稿综合起来,重新写了篇稿子。”
“数天后,偶尔将稿子翻出来看了看,修改起这篇文章。”
“修改过程中,添加了美好的愿望。”
“文章修改好后,想了想,便把文章题目的名称定为《桃花源记》。”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