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星子赋 作者:陈林森
九江星邑,赣北明珠。南临彭蠡,北枕匡庐。地连山川,水贯江湖,际会风云,域分吴楚。南国咽喉,西江门户。气候和暖,民风淳朴。既得名于造化(1),又集美于神祗,本渊明之故里,复沐教于真儒(2)。风物之赡兮,今古共称;人文之丰兮,中外并著。
地处一隅,昔军府重地(3);幅员非广,实鱼米之乡。上古隶扬州,汉唐属柴桑,宋建县为星子,明立府曰南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山水荟萃,文史堂皇。董奉悬壶(4),杏林春满。葛洪炼丹(5),古井微澜。渊明赏菊,凌寒霜而不凋;茂叔爱莲(6),出淤泥而不染。陆修静筑简寂观(7),江南道兴;朱夫子修紫阳堤(8),古城有障。李白咏瀑布(9),诗名四海。陆羽(10)著茶经,艺播五洋。唐伯虎绘庐山图(11),气势磅礴;颜真卿书大唐颂(12),笔力酣畅。李渤养白鹿(13),天下书院之首;羲之洗墨池(14),海内书圣无双。周瑜点将(15),想见雄风。晦庵讲学(16),如闻遗章。白傅闲吟,桃花盛开四月(17)。李璟读书,古松屹立六丈(18)。文人雅士,簪缨雾列;达官显要,冠盖云集。太乙村存蒋氏旧居(19),观音桥留周公步履(20)。康有为夜宿海会寺(21),胡适之晨探白鹿洞(22)。刘少奇考证落星石(23),董必武解释香炉峰(24)。冯玉祥、李烈钧青山遗文,但为抗战进忠谏(25);彭德怀、张闻天白鹿留踪,只因直言落冷宫(26)。数风流人物,文韬武略;勖今朝侪辈,立业建功。
天下唯匡庐奇秀,山南冠庐山之美。秀峰寺康熙御笔,第一山米芾亲题。香炉峰紫烟缭绕,黄岩瀑白练悬飞。摩崖碑刻多似林,龙潭泉水碧如玉。读书台上学子接踵,聪明泉边游人翩至。双桂堂金秋飘香,漱玉亭四季如诗。或坐缆车,登临绝顶;或乘肩舆,漫观景致。满目名胜,一怀诗意。康王谷(28)乃桃源出处,可睹落英缤纷;谷帘泉有陆羽茶庄,可观飞瀑迷离。五柳祠著隐士精神,回马石(29)描历史故事。桃花源里可耕田,村民皆怡然自乐;桃花溪水任漂流,游人尽舒畅淋漓。同前贤对话,思接千载;与山水相拥,心融一体。观音桥(30)鬼神斧凿,彰梁史奇迹。夫妻树(31)蒋宋连理,显人情韵味。招隐泉涓细不涸,天下第六;水碓石咿呀不已,亘古之谜。太乙村众将军别墅,余勇可登含鄱口;醉石馆大诗人陈迹,气闲可访濯缨池。更有天沐宾馆,度假天堂,龙湾温泉,养生胜地。
星子人民,自古务农为本,近山而樵,临水而渔。山多田少,厥土硗瘠,旱潦不稔,采葛为食(32)。中华新立,斗转星移。治理沙山,变荒丘为粮田;疏浚蓼池,方安居于湖区。筑沙湖山圩堤,洪涝方纾;建观音塘水库,粮食自给。民生改善,庶有希冀。然左倾错误,经年泛滥,计划体制,发展缓迟。县城狭小,几无街衢,道路不平,商业停滞。改革开放,焕发生机。邓公拨乱,回天有力。旅游兴县,招商引资。环山公路修建,方显区位优势;工业园区发展,正在奋力崛起。实行错位竞争,主攻民营经济。魅力招八面来风,活力引四方焦聚。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城郭面积扩容十倍。江西省旅游强县,星子名列榜首。年接纳百万游客,天沐独树一帜。衣食足而文化兴,仓廪实而知礼仪。石材城撤离,百里画廊得以保护;新校区竣工,优质高中正待迁移。西河戏曲唱响城乡,文化站馆需要普及。新县城发展迅猛,老城区亦须媲美。紫阳新堤临湖屹立,从此水患根除;湖滨码头多年失修,临兹有碍观止。水上旅游发展滞后,落星墩上资源闲置。石材工业宜良性发展,采砂船舶需严加控制。旅游景点应加大开发,新村建设须科学筹规。社会公德待共同提高,机关作风盼加强整治。惦平民之甘苦,问公仆之清秽,聚全县之智力,谋发展之大计。吾县资源,得天独厚;近水环境,与时增值。乘世纪东风,奏时代新曲。经济文化,双飞比翼。拙笔难绘无限风光,短赋岂表不尽情意。壮哉星子,前程定辉煌;美哉星子,明天更旖旎!
【注释】
(1)《水经注》:“落星石,周廻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星子由此得名,落星石也成了星子县一个重要的标志与象征。
(2)星子因宋代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和理学大师朱熹曾先后在此为官,被誉为“真儒过化”之地。《星子县志》:“正德十六年(1537年),知府梁建后建‘真儒过化’坊于谯楼南。”
(3)《星子县志》(1990):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立南康军,属江西东道,辖星子、都昌、建昌(今永修),军治星子。明清设南康府,府治星子,辖星子、都昌、建昌、安义。
(4)《星子县志》(同治版):“杏林,在县西二十五里,醉石东。三国时,董奉卖药种杏成林,今废。”《辞源》:“传说三国吴董奉隐居匡山(今江西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但使重病愈者植杏五株,轻者一株。积年愈人无数,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
(5)《星子县志》(1990):“东晋葛洪,炼丹观音岩西北,其后此地称为洪井山。”
(6)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知南康军,在府署东侧开池种莲,取名“爱莲池”,并以莲花自况,写下了传之千古的名篇《爱莲说》。
(7)简寂观是刘宋道士陆修静所创,是当时庐山最大的道观。座落于今温泉镇东山村。《星子县志》(同治版):“宋陆修静,卒谥简寂,因以名观。”
(8)紫阳堤位于城南鄱阳湖畔,始建于北宋。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着手大力修复。因朱熹别号紫阳,因以称焉。
(9)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咏之瀑布即黄岩瀑布,在星子秀峰景区。香炉即庐山香炉峰。
(10)唐代“茶圣”陆羽遍尝庐山诸泉,并在他的《茶经》中将庐山谷帘泉列为“天下第一泉”;庐山栖贤寺招隐泉列为“天下第六泉”。
(11)《星耀鄱湖辉映匡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唐寅(唐伯虎)于正德九年(1514年)来到庐山,作画《庐山三峡桥图》。该图画的是山南观音桥(即三峡桥)一带的山水,画面上峰岩嵯峨,古木森森,瀑布长流,云烟浮动。
(12)大唐颂指《大唐中兴颂序碑》,唐元结撰文,颜真卿手书。序文共镌碑四块,今存三焉。原刻于湖南祁阳浯溪。颜真卿的裔孙颜翊于白鹿洞讲学30年,将此字帖世代相传,并刻记于碑。
(13)《星子县志》(同治版):“白鹿洞书院,在县北十五里,唐李渤读书于此。贞元中,渤与兄涉俱隐庐山,而渤养一白鹿,甚驯,行常随之,人称为白鹿先生。”
(14)《星子县志》(同治版):“墨池有二,一在开先寺殿后,南唐李中主读书处;一在归宗寺后,王羲之洗墨池。”
(15)周瑜点将台是位于星子县城的一座具有典型明初风格的古建筑。元至正年间,总管(元行政长官)孙天民在宋府署门楼原址建“谯楼”,俗称“鼓楼洞”。明天顺五年(1461年),知府陈敏政重建之,两侧刻有清乾隆时知府刘方溥所书长联。史载周瑜曾于宫亭湖(县城东三里)操练水军,故传说此处是周瑜点将之所。
(16)白鹿洞距星子县城12公里,始得名于李渤。唐颜真卿后裔颜翊曾在此讲学。南唐朝廷在此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北宋初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兴复书院,自任洞主,亲自制定“洞规”,是为白鹿洞书院鼎盛时期。
(17)大诗人白居易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8)秀峰有李璟读书台旧址,尚存紫石雕花石栏,系南唐时建,已有千年历史。台旁原有6丈古松,远望如华盖覆罩于台,1938年被日军砍去。
(19)太乙村有百余座别墅建筑,其中最先看中这块风水宝地筑别墅的,是广东军阀古公恩,此为1922年的事。接着,阎锡山、蔡廷锴、胡宗南、蒋介石、白崇禧等18位要员相继在此营造别墅。
(20)1961年9月17日,周恩来总理来观音桥,路遇当年13岁的放牛娃周桂花,并与之合照二张,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21)《星耀鄱湖辉映匡庐》:康有为三游庐山,前两次都留宿海会寺。他写的《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的诗至今还悬挂在海会寺原处。
(22)《星耀鄱湖辉映匡庐》:1928年4月9日,雨过天晴,胡适一行来到白鹿洞,他看到白鹿洞本无洞,是明南康知府王溱开山作洞,知府何岩凿石鹿洞中,便大骂王、何是两个“笨伯”,并深为这座闻名遐迩的书院简陋破败而惋惜。
(23)《星耀鄱湖辉映匡庐》:1959年8月19日,刘少奇驱车来到星子县城,询问了星子县名的来历,当听说“有星坠湖”而得县名的传说时,前往观看了落星墩,说:“不一定是陨石吧,哪有这么大的陨石?”后来他请有关专家来考察过,结论不是陨石。
(24)《星耀鄱湖辉映匡庐》:董必武来到秀峰,看了香炉峰,又来欣赏康熙临摹米芾书的《登香炉碑》,一边读一边给接待人员解释有关诗句,并称赞:“好诗,好字,珠联璧合!”
(25)1936年8月冯玉祥苦谏蒋介石:停止镇压抗日民主运动,释放抗日爱国群众,停止“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日,冯玉祥与李德全(冯夫人)、李烈钧等游览观音桥时,看见玉渊潭侧巨石平铺,便想在此摩崖进谏,沉思后问李烈钧等人可否将《墨子篇》刻在这里,在二李支持下,半个月后就刻好了。
(26)《星子县志》(1990):195/9年8月下旬,彭德怀、张闻天、周小舟、黄克诚等4人抵白鹿书院。
(27)《星子县志》(同治版):“楚王谷在县北三十五里景德观后。昔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为秦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亦名康王谷。”
(28)传说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伐楚,康王避难于庐山谷中,“翦追之急,天忽大风大雷,翦人马不能前。得脱,遂隐谷中不出。因名其谷曰康王谷。”而回马石即王翦回马的地方。今桃花源景区有回马石遗迹。
(30)观音桥建于宋祥符七年(1014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拱桥之一,构造奇特,工艺精湛。1988年国务院将此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蒋介石曾在观音桥匡山草堂遗址建行宫,并在行宫前与宋美龄一道亲手裁下了两棵“夫妻树”,至今已高达十余米,躯干相倾,枝叶交连,为游人瞩目。
(32)《星子县志》(同治版)序一:“厥土硗瘠,山多田少,生物弗繁,遇连岁旱潦不稔,采葛为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