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古城南康,地处鄱阳湖西岸,庐山南麓。东与都昌县隔湖相望,南邻永修县,西连九江、德安两县,北接庐山。南宋淳枯年间(1241—1252年),开始筑土城,东有仓步、汇泽二门;南则临津、彭蠡、福星三门;西为建昌门;北为五老门;东南有浔阳门;西南为水门。至明正德六年(1511年),即凿石为城。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筑,历150年无大修,同治以后,逐渐废去。有首五律《南康城》,描写星子县自然景致与民俗风情颇为真切:“一城依五老,苍冥发空寒;古镇今为郡,山癯半卖兰。客来沽火酒,人自食疏盘;塔影斜阳淡,湖光草色宽。”着实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县城景区由谯楼、爱莲池、紫阳堤、西宁老街、玉京山等景点组成。其交通干道由公路和水路组成。公路有两条:一条从南昌出发,经昌九高速公路,至德安,过隘口,达星子县城,是谓“西路”;一条从九江出发,经威家、高垄、海会,过五里牌,达县城,谓之“北路”;西、北两路犹如振翅高飞的双翼,构成星子县公路环状大动脉。水路则依托鄱阳湖,以星子县为中心点,呈南北走向,一路从南昌乘船,顺水北下,经永修县吴城而达县城;一路从九江或湖口乘船,则逆水南上。其优势在于沿途可饱览鄱阳湖的湖光山色,被人们称之为“黄金水道”。
点将台: 庐山鄱阳湖一带三国时属吴国的领地,古籍上又记载吴统帅周瑜曾在鄱阳湖“教习水军”。周瑜为历史上一代名将,风流儒雅,当年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83万大军,周瑜也因“赤壁之战”名扬千古。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周郎英气勃勃的形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鉴于此,人们推测:周瑜当年教习水军,一定有登台点将之所。那么这座人人仰慕的点将台在何处呢?据说有三处:一处在九江市区的甘棠湖上,人称“烟水亭”;另一处在星子县城;还有一处知道的人很少,据《永修县志》记载,周瑜点将台在都昌与永修交界处、鄱阳湖中的松门岛上。据说岛上有石柱四根,古井一口…… 周瑜点将台应该在何处?这应从史籍的记载与鄱阳湖的地理变迁来分析。 关于周瑜在鄱阳湖教习水军,《三国志·周瑜传》载:“汉建安十一年,周瑜督付麻、保二屯,还兵守备宫亭”,《星子县志》也载:建安十四年,孙权“命周瑜在宫亭教习水军”。 这个“宫亭”就是现在的鄱阳湖。鄱阳湖有好几个名字:彭蠡、宫亭、扬澜、鄱阳。之所以叫宫亭湖,是因为“庐山下有神庙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水经注·庐水》)宫亭庙离今天的星子城不过二里左右。 这样看来,把九江市甘棠湖中的烟水亭说成周瑜点将台就缺乏根据了。且不说甘棠湖与史籍所载的鄱阳湖相隔数十里,就甘棠湖本身纵横不过千余米的面积而言,如何容得下东吴数万水师在此奋舸飞舟,演习水战呢? 至于《永修县志》所载周郎点将台在松门山上,更是没有任何说服力与证据。在周瑜生活的年代,鄱阳湖面积远没有今天这么大,那时松门山以南是广阔的湖汉平原,汉时设枭阳海昏两县。周瑜时代,湖水虽已开始南侵,但湖汉平原尚未完全淹没(鄱阳湖面积最大时是隋唐年间),松门山附近水浅波平,岛上被沙覆盖,周瑜如何能在此筑台点将? 排除了前两处的可能性,那么周瑜点将台唯一可信的恐怕就是星子城中那座古建筑了。 在星子县城中心,有一座花岗石砌成的高大建筑,形似北京天安门城楼。但天安门城楼有五座洞门,此楼仅正中一洞门。该楼台台基全长30多米,宽16米,高7米。台内筑五花土,台下正中拱门通道深16米,宽3.3米,高5.6米。洞门前分列两对石狮,门两旁镌刻着清乾隆知府刘方溥所书的长联,历来为见者所称道。长联云: 曾是名贤过化,前茂叔后考亭,我亦佰姓长官,且试问催科抚字。 纵使绝险称雄,背匡庐面彭蠡,谁作一方保障,敢徒凭形势山川? 联中所述的茂叔与考亭是指曾在此任南康知军的理学家周敦颐和朱熹,台前宽阔的广场上曾为他二人立有“真儒过化”的石牌坊,可惜广场与石牌坊都不复存在。 古台东有宽阔石阶通往台上。台上建筑为砖木结构,房柱皆双人合抱,楼顶木楔穿架,雀莲均饰云纹或花鸟纹。楼长18米,宽11米,高7米,面积200多平方米,分正厅与左右厢房。楼顶一律碧翠的琉璃瓦,四角起翘,画栋雕梁,气势十分雄伟。 星子城为古南康府(军)府治所在,府衙就在此古台的后面,据《南康府志》与《星子县志》记载:此古楼为南康府(军)的樵楼,也就是钟鼓楼。当地人有的将此台叫鼓楼,台下的通道叫鼓楼洞。今天我们所见的这座古台是明朝天顺年间重建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传说此台为周瑜点将台,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古代战争史”展厅里,这座古楼的照片放在显眼的地方。照片下的文字说明也把它称为“周瑜点将台”。 周瑜是否真在此台阅兵点将也许还令人生疑,但他当年在鄱阳湖教习水军,指挥中心设在星子县城一带则是毫无疑问的。 即使此台非周瑜点将之台,但眼前这座气势宏伟的古楼,经历了500多年的风雨,也已成为难得的古迹,足以值得后人的珍视。 登上这座经磨历劫的“周瑜点将台”,凭栏纵目,庐岳高耸,鄱湖苍茫,遥想千百年历史风云,真是: “万顷波涛陈迹尽,人间俯仰看兴衰!”
爱莲池: 位于谯楼东侧,为周敦颐所建。周敦颐,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北宋哲学家。生于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天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其筑书堂于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仿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故后人又称其为“濂 溪先生”。周敦颐曾以莲花自比,写下了传之千古的《爱莲说》。熙宁五年(1072年),周敦颐知南康军,在府署东侧开池种莲,取名“爱莲池”。池呈正方形,面积约320平方米。池中央为石砌平台,面积64平方米。台上筑观莲亭,砖木结构,系封闭型,也可称为“观莲阁”,二层,有梯可上。亭北有五墩六孔“之”字石桥,桥长.6米;台之南面有三墩四孔“一”字石桥与岸相接,桥长16.5米。四面池水之中广植莲藕,为县城一处胜景。朱熹知南康军时重新修复池亭,并征得周敦颐《爱莲说》墨迹,刊刻于石,立于亭内。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知府张纯重又整茸一新,引水种莲,并重刻《爱莲说》于亭。今之爱莲池,保留了清后期的建筑样式。下附《爱莲说》一文。 《爱莲说》 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华,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紫阳堤 位于城南鄱阳湖畔。因前面与落星石相对,故又称“南康星湾石堤”。始建于北宋元棺间,郡守吴审礼以郡治濒湖,风涛险恶,往来舟楫停泊无所,于是构木为障。因草创简陋,仪十余年即废。崇宁间,郡守孙乔年报请以石为堤,长500余米,堤内又疏浚二个停泊之所,俗称“内澳”,可容小船千艘,岁久渐圮。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着手大力修复。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生于建炎四年(1130年),卒于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其上任伊始,见旧堤岁久不治,水波荡击,木腐土疏,澳内则淤泥堵塞。于是筹钱百万,米五百斛,于淳熙七年(1180年)动工。朱熹“间亦躬行于上,劳苦勤恤者甚至”,凡用工一万七千二百有奇,在旧堤上增高三尺,益以土石,疏浚澳中淤泥,澳外挺木以护,闸门制备坚固,又于闸内设池引泉,以备干旱。远而望之,宛若一城,屹立于鄱湖之滨,“三邑之民欢趋之”。现在,这一遗迹仍然保存完好,内外两堤坚固如防,层层垒叠的花岗石块基础依旧,古闸依稀可见,有石阶可至闸底,并以石桥相连,桥下有孔,供渔舟出入。这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伟大杰作。同时,又成为县城一个非常优美的景点,尤其是在明朗的月夜更是如此。清曹龙树《紫阳堤水月》诗:“蟾宫桂子落江乡,江卜平堤号紫阳。月印波心珠滚动,波浮月色镜磨光。嵯峨沙阜千层雪,寥阔洪涛两岸霜。此夜行吟真不夜,二分何必说维扬。”
西宁老街: 位于紫阳南路中部。西宁街的得名,与元代行政改制有关,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南康路为西宁府,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又改西宁府为南康府。“西宁府”在星子行政命名上仅历15个年头,而“西宁老街”则为我们了解星子的这段瞬间历史,留下了一个参照系。立于街口,古风古貌扑面而来,老式铺面鳞次栉比,多为砖木结构,设小楼,楼檐为弧形,具有动感,檐内有木窗,配以雕饰,屋檐下时见旗招在微风中摆动。街道颇窄,仅3米余,路面砌以麻条石,与他处老街习惯采用麻条石“纵砌法”有所不同,西宁老街所采用的是“横砌法”,颇有特色。另一特点是老街的起伏性大,从街口向纵深看去,街道呈上升的坡状,至前方某处,视线中的街道突然中断,显出一片空白,给人以惊奇感。当行至“坡顶”,始发现街道不断向下延伸,呈幅度很大的倾斜状,老街全长300余米,落差近50米,故站在“坡顶”的这个地方,俗称“坡头上”。但是,历代百姓更喜欢称它为“朱公坡”。原来,南宋时期,朱熹为了沟通与黄灏的联系而特意开辟了这条坡道。黄灏,字商伯,又字景夷,号西坡。星子县人,原籍都昌。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以朝散大夫任广西路转运判官退归星于后,筑堂县城西侧坡岭之下,人们称其为“西坡先生”。朱熹守南康时,黄灏以弟子礼侍奉,每与士友讲学,若遇疑义的地方便持书求教于朱熹,深得朱熹的器重。他们每次见面,都碍于道路不便,于是便有了这条坡道的开辟。明代,在黄灏的故居立宗儒祠以祀纪念,这条坡道逐渐繁华起来。清康熙年间,又勒石于祠旁,恩准黄灏后裔继承爵位,并免除各项杂派差徭,又因这条老街接近鄱阳湖畔的紫阳大堤,南来北往的商贾,都喜欢把货物拿到这里上市交易。由于这些历史的原因,使得西宁老街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真所谓夜市刚罢,早市又开,商贾如云,市民摩肩接踵。这种盛况,差不多延续到清末,自从现代交通发达以后,西宁老街便逐渐冷寂。但“文革”以后,这条老街却受到影视艺术的青睐,艺术家们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那种返璞归真的意境。电影《南昌起义》、《红线记》,电视剧《红杏出墙》、《云雾庐山》以及《郑和》等,都留下了老街那古朴的身影和风貌。 玉京山: 位于县城西2.5公里。从县城出发,沿105国道(又称德星公路,也叫山南公路),仅20分钟即到。根连庐山,据《山疏》载:“山当大湖滨,一峰苍秀,彭蠡东西数百里,云山烟水浩渺萦带,皆列几席前,奇绝不可名状。”李白《庐山谣》诗:“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指的就是玉京山。“玉京”又称“上京”,朱熹知南康军时曾说:“庐山有渊明古迹曰上原,《渊明集》作京。”朱熹《与崔嘉彦书》又说:“前日出山,在上京坡遇雨。”渊明诗“畴昔家上京”,所指都是玉京山。其南有一小丘,下临鄱阳湖,形状如磨盘,俗称“磨岭”或”磨鹰岭”。其山顶有磨形巨石,石上凹陷处颇像人形,传说为陶渊明饮酒醉卧之处,俗称为“大醉石”。古层冰《隅楼丛书陶谱考》载:“醉石,名胜志云,南康城西五里有玉京山,亦名上京,有渊明故居。”《庐山志》主编吴宗慈说:“余访玉京山,……曰湖边醉石,……其石高及丈,广约方丈三尺。上有凹处,恰卧一人。凹处之北略高,可以枕首其旁。又有小坎,可置茶具及书。卧之,正望黄岩、马尾二瀑。与古氏所述、土人相传语合,窃意此为醉石。”据陶学家们考证,陶渊明早期就居住玉京山麓的磨岭村附近。 县区风俗民情 周敦颐、朱熹是我国宋以来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两位大儒,又都先后在南康府任知军,同时,星子县又是陶渊明的故居,他们的文章、思想、道德与风范,在星子县无不产生深远影响。在市中心有条很长的街,名“仿古街”,街口立有牌坊,四柱三门,其横额有“真儒过化”四字,生动再现了大儒们千百年来对星子一境风俗民情的潜移默化。在这里,没有其他城市常出现的浮躁,有的则是纯朴与真诚。作为旅游观光者,你若咨询打听某事,或有困难求助,无论男女老少,也无论有文化或没有文化,都会给予热情指点与帮助。正如星子县志所载:“酒唯家酿,冠裳无华饰,闾里无笙歌,犹留往古敦厚朴俭之教也。” 紫阳堤: 位于城南鄱阳湖畔。因前面与落星石相对,故又称“南康星湾石堤”。始建于北宋元棺间,郡守吴审礼以郡治濒湖,风涛险恶,往来舟楫停泊无所,于是构木为障。因草创简陋,仪十余年即废。崇宁间,郡守孙乔年报请以石为堤,长500余米,堤内又疏浚二个停泊之所,俗称“内澳”,可容小船千艘,岁久渐圮。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着手大力修复。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生于建炎四年(1130年),卒于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其上任伊始,见旧堤岁久不治,水波荡击,木腐土疏,澳内则淤泥堵塞。于是筹钱百万,米五百斛,于淳熙七年(1180年)动工。朱熹“间亦躬行于上,劳苦勤恤者甚至”,凡用工一万七千二百有奇,在旧堤上增高三尺,益以土石,疏浚澳中淤泥,澳外挺木以护,闸门制备坚固,又于闸内设池引泉,以备干旱。远而望之,宛若一城,屹立于鄱湖之滨,“三邑之民欢趋之”。现在,这一遗迹仍然保存完好,内外两堤坚固如防,层层垒叠的花岗石块基础依旧,古闸依稀可见,有石阶可至闸底,并以石桥相连,桥下有孔,供渔舟出入。这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伟大杰作。同时,又成为县城一个非常优美的景点,尤其是在明朗的月夜更是如此。清曹龙树《紫阳堤水月》诗:“蟾宫桂子落江乡,江卜平堤号紫阳。月印波心珠滚动,波浮月色镜磨光。嵯峨沙阜千层雪,寥阔洪涛两岸霜。此夜行吟真不夜,二分何必说维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