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丽丽 于 2015-4-9 10:13 编辑
红军电站是怎么建成的? 熊才水 1978年3月,由于工作需要,县委决定由我兼任隘口公社党委书记,我开始了独当一面的工作和新的生活。 隘口公社毗邻庐山的最高峰汉阳峰。汉阳峰位于庐山东南部,海拔1474米,峰顶有石砌的汉阳台,据说在月明风清之夜,独立台上,可看见湖北汉阳的灯火。台前的悬崖如同桌椅,据传大禹治水时,就曾坐在崖台之上俯视长江,因此而称“禹王崖”。登上峰顶,南眺鄱阳湖,波光如镜;北望长江,一泻千里。隘口公社的垅中大队、土垅大队,就处在汉阳峰下一个15里长的山垅里。两个生产大队有318户、1530人。据说这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两个大队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是观口钱村一个不到300米宽的垅口,这条路只能步行,不能通车。每次去这两个大队,都得早上动身,近午时才能走到垅中大队,在那里吃完中饭,然后再去上垅大队。走进这个十里长垅,两边高山林立,树木参天,不少杉树都有两人合抱那么粗,绿树荫中,凉风习习,鸟声清脆,别有一番韵味,每次到这里检查工作,都不亚于一次旅游。
山里边民风纯朴,群众对公社领导都很尊重。有一次我走到垅中的大队部,看见一个村民背来了一只刚从山上抓来的麂子。他对大队干部说:“听说公社书记来了,我把这个麂子送来,请你们弄给书记吃,只要留张皮给我就行了。”听了他的一番话,我心头涌过一股暖流,觉得这里的群众真好。又一个炎热的日子,我挥汗来到上垅大队,晚饭后与几个坐在大队部楼上乘凉。山村的夜晚,一片安宁,偶尔能看见几个人影走动。我随意看了看黑魆魆的群山,突然发现半山腰里有星星点点的火光。我有些吃惊,以为有人在山上纵火,连忙叫大队干部带人去看看。大队书记余祖贵看后,不急不慢地说:“不是什么人纵火,是当地群众在山上抓石鸡。”石鸡是一种麻皮青蛙,生长在庐山的阴涧、岩壁、洞穴中,肉肥味美,昼伏夜出,是庐山特色名菜“三石”(石鸡、石鱼、石耳)之一,而上垅大队的石鸡特别肥,大的有一斤多重。村民夜间手持火把,可以防止蛇咬,而且石鸡在火光的照耀下不会跑,伸手便可抓住。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第二天早晨,山中的雾气还在游荡,刚刚起来的我,去看见群众昨晚抓的十几斤石鸡送到大队部来了。他们说:“公社书记来了,这山垅里没什么好吃的,就出去抓了几个石鸡送过来。”我听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知道石鸡并不容易捉,它们经常与蛇类在一起,稍不留意,容易被蛇咬,晚上在山涧里行走也很危险。群众对我们这么尊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啊。在检查之中,我了解到这两个地处山垅的大队,从解放至今还没有通电,晚上照明还得靠煤油灯,甚至连稻谷也得肩挑背驮,送到十多里外的垅口去加工,或者干脆就用石磨去壳。我左思右想,下决心要解决这里的通电问题。然而实现通电,至少需要100多万元的资金,指望上级拨款,实在不容易,而这两个大队土地少,人口不多,想自筹也无比困难。回到公社之后,我在党委会上提议全力解决垅中、上垅的通电问题,看看大家有何良策。之后又组织相关人员到这两个大队调研,看看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条件。通过讨论与调研,大家一致认为,这两个大队虽然有树木,但积蓄量有限;虽然有石材,但运输不方便;唯一便于利用的就是水资源。因为这条山垅长达15华里,其中有一条山溪,发源于庐山汉阳峰,流水长年不断。如果能用来发电,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能解决两个大队的用电问题。
在公社党委统一思想、下定决心之后,我专程来到九江市水利局,请他们派技术人员到垅中和上垅大队考察,并对山溪水的流量进行测算。市水利局的万副局长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立即派人下来了解情况。技术人员认真考察了一番,告诉我说,他们对充分利用庐山垅的溪水进行发电其实早就有过考虑,只因需要的资金太大,不敢启动这一项目。我听了,觉得有些失望。后来想起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杨士杰曾来过我们公社,对我比较熟悉,便专程去他那里反映,说我们想在庐山垅中建一座水力发电站,需要资金150万元。杨副书记对我的想法表示支持,并立即与市水利局联系,市水利局就此进行立项,不久之后便下拨了70万元启动资金。
按照市水利局的意见,水电站大坝的建设主要靠公社组织劳力完成,水电站的设备及水泥管道由市里出资解决。经过技术人员测量,在垅底修一座钢筋水泥的拦水大坝,将钢筋、水泥、沙石的运输量分摊到全公社,每个劳力要完成2吨左右的任务,而且全靠肩挑背扛。从山垅外到山垅里,来回有三十里,按每天每人来回两趟、每趟100斤计算,全公社的劳力要奋斗一个月。在如此浩大的工程面前,我们没有退缩,下定决心把它完成。我们广泛发动群众,男女老少一齐上,奋战一个多月,终于按计划把所有的钢筋、水泥、砂石运到了水电站工地。为了充分调动全公社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公社党委成员及全体干部身先士卒,每个人都有运送沙石的任务。有一次,我去水电站工地,发现一位群众躺在路边稻田里睡觉,身边放着一担沙子。我走过去一问,原来他清早从垅口送沙子到水电站工地,走到垅中突然“饿病”(低血糖)发作,实在走不动,只好躺在稻田里休息。我连忙叫身边的工作人员,到附近的货店里买点糖果给他吃,自己则将他那担沙子挑到了工地。这件事在全社干群中传为佳话,也鼓舞了大家的信心。在运送沙石、水泥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为民大队为了加快运送速度,采用发牌计数的方式计算运送数量,但个别群众领到牌子后,将沙石挑到半路上倒掉,返回来又领牌子。我们在检查中发现了这一情况,就要求为民大队派人在工地验收,凭验收结果发放牌子,杜绝了弄虚作假的情况。在运送过程中,我们还开展了竞赛活动,对完成任务好的前三名群众进行奖励,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第一名奖励1000元,第二名奖励800元,第三名奖励500元,使运送队伍出现了你追我赶的情况,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
在三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整个山垅里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人群中除了肩挑背杠的劳力,还有送饭、送茶的妇孺老少;到处是人声鼎沸,好一派壮观的景象。材料运完之后,经过技术人员一个冬春的浇灌,一条拦水大坝终于建成了。
大坝建成之后,技术人员开始安装设备。水电站的几项主要设备,如大型发电机、大型号的水泥管道等,都是令人生畏的庞然大物,当地群众在这些东西面前望而却步,觉得没法完成运输任务。我们到处打听,请来了在当地搞土石工程建设的福建民工,他们对运送大型设备很有经验,也特别能吃苦。在没有公路的情况下,十几个福建民工组成一组,抬着一根水泥管,翻山越岭,慢慢移动,边抬边吆喝,洪亮的声音一阵阵回荡在山谷中,惊得山上的鸟儿扑簌簌地乱飞。对于庞大的水轮机,他们将能拆的部分拆下来抬,不能拆的主体就十几个人一齐上。凭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终于将设备运到了大坝上,赶在1980年的雨季来临之前,将它们全部安装完毕。
正式发电的那天,整个山垅数百户群众,家家都买了鞭炮到工地来放,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喧天的锣鼓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在向威严的大山宣告:“我们终于结束了没有电的日子!”那些满头白发的老人看见电灯,高兴得连声道谢,说“共产 党真好,社会主义真好!公社领导真好!为我们山垅里的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兴高采烈的群众簇拥着我,一定要我给水电站取个名字。我思索了一番,想到建大坝的地方刚好是大革命时期红军士兵操练的场地,就将它命名为“红军电站”,寓意我们要永远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军电站建成后,不仅能发电,还为引进山垅外的高压电创造了条件。电站与山外的高压电并网后,彻底结束了两个大队建国三十年没有电的历史,群众再也用不着将稻谷挑到十几里外去加工了。大队办起了加工厂,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使民风淳朴的山间增添了许多现代生活的气息,变成了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时光如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如今这座水电站还在为群众服务,每年产生利润10多万元。清朝郑板桥说得好:“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们做地方干部,只要立志于为民众办实事,就会得到他们的感谢,就会加深领导与群众的感情;反之就会脱离群众。作为一个地方领导,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再苦再累也值得。
(作者系九江学院党委原副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