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一、过年 旧时农历腊月23日晚上鸣爆送司命(灶神)上天。24日谓之过小年,备酒、肉、香烛,敬祖后“群坐欢饮”。至除夕,以三牲(鸡、鱼、猪)敬天地祖先,谓之“还年福”,由各姓氏按习惯定其中一天为过大年。30日除夕,户户张贴对联,债主自此时起,不可登门讨债。夜晚团聚吃“压岁饭”,鸣爆接司命,或坐以待旦,谓之“守岁”。 二、春节 除夕半夜子时,接(新)年,家家鸣爆,前后封门,只走侧门进出。农家此时听牲畜叫声,以卜吉凶,俗云:“鸡叫荒、猫叫干、狗叫年成好、牛叫谷满仓”。 初一凌晨,乡村家长领全家人到大门前,装香鸣爆敬天地,谓之“出天方”,再入祖堂前拜祖先,然后各家开始拜年,先至亲族,后至亲友家。过去,乡间妇女至初七始回娘家拜年,男子至初八始做农活,谓之“上工”。“大跃进”(1958年)和“******”期间,大年初一,政府动员工人、农民上班、出工,名为“开门红”。 旧志载:“岁时元旦,具香烛仪,家长率子女礼天、礼祖宗毕,始别尊卑长幼,出拜族中长者,以早以为敬。” 此风犹存,正月间,人们多互相拜年,请吃年饭。 三、元宵节 旧志载:“户制米丸(汤圆)相饷,谓之元宵”。自初七至此日夜间,多以村为单位,举灯耍狮子、麒麟、龙灯、武术,载歌载舞。或入村、市,观者涌聚。到喜事人家庆贺,其户送贺礼。此风渐衰。 四、清明节 此日备纸钱至祖坟上扫墓,旧时以姓氏或村为单位,男丁会餐,俗称:“做清明”。今日学校机关多举行祭扫烈士墓活动。 五、端午节 五月初一,农村家家门上插艾蒿、菖蒲以驱邪。五月初五早晨,牧童早起牧牛谓之“赶头草”。并烧篝火、放鞭炮、土铳。沿湖多以龙舟竞渡。午时举行迎神赛会,除去悬艾。城镇各街巷,俱出所祀的案神、朱熹、杨四郎、福主菩萨(即许真君),“逐巷祭赛、鸣钟击鼓,驱疫迎祥,谓之起标。”又洒雄黄酒以驱邪。 此风渐衰,但仍保留吃面条、粽子、油粑、�子等习惯。 六、七月半 又称“鬼节”。旧志载:“中元陈酒者以祭祖先,延僧设醮,赈孤鬼,谓之孟兰会”。乡村仍有此风余俗。前夜先做粑,是日备饭菜装香祭祖,或晚间在野外焚烧纸钱,超度无主鬼魂。 七、中秋节 农历8月15日,合家团聚,“剖瓜赏月,友以月饼相馈”,今仍以月饼、瓜果、香茶等赏月。饼有荤酥、简酥、发酥等。 此外,旧时又在9月9日(重阳)举行秋祭,全族聚集祭祖先(妇女不能参加),商量族中大事,订立族法。今无此风。 八、迎神赛会 旧时每逢新年、端午,街巷轰动,抬菩萨安神,县城西城隍庙附近有庙会街,人多趁此机会赶集。乡间抬菩萨出游,扬旗。谓之“菩萨出方”。今无此习。 摘自:《星子县志 》 来源:星子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