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小兵,原名汪平,中文界“80后”概念首创者。恭小兵的成长充满传奇色彩。1982年生于安徽黄山,6岁进小学,16岁进监狱,20岁触网,22岁在台湾出版繁体单行本《我曾深深爱过谁?》。2004年9月至10月,连续出版《我们,我们——一场80后的盛宴》(合集)、《云端以上,水面以下》、《无处可逃》以及《十少年作家批评书》(合集)。2004年入选天涯社区年度网络风云人物,2006年获腾讯网时代盛典“最具风格创新奖”,被媒体追捧为“80后”才子,网络超人气写手。然而,他最终选择了从虚幻的网络世界走进现实,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副秘书长,黄山市黄山区政协委员,黄山市黄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上榜理由:2008年1月,恭小兵与邢荣勤共同策划主编出版了《旗·80后精品文丛》(5卷本),这套精品文丛几乎使全国的80实力作家全部出场。对以往的80后文集所疏漏的80作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拾遗。被新浪读书频道称为“中国青春文学的检阅”。
邢荣勤,80后作家、出版人。1984年出生于安徽庐江,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弃理从文,从事报刊编辑工作,现为某出版集团编辑。著有评论杂文集《终结80后的幼稚病》,被香港文汇报等媒体称为“80后第一杂文作家”,2007年度中国“80后作家实力榜”第十名,曾获全国樱花诗赛优秀奖等文学奖项。
上榜理由:2008年初,邢荣勤与恭小兵一起共同策划、主编《旗·80后精品文丛》五卷本,并创办主编了MBOOK《旗》杂志,责编了郭妮的《心跳恋爱社》、卡通《小卓玛》同步小说系列等畅销图书。
许多余,1983年生于皖西大别山金寨县,原名付强。曾以柔风、佚名等笔名在《青年文学》《佛山文艺》《读写月报》《星星》《读者》等多家纯文学报刊发表作品。2005年出版诗集《柔风的诗》,并在多所高校巡回演讲,成为第一个出版诗集的80后诗人。受到过莫言、舒婷、白烨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的好评。主要作品有诗集《柔风的诗》,长篇小说《远方》,中篇小说《蚕食》等。
上榜理由:许多余的一系列反映乡村生活的先锋小说语言粗糙豪放,在注重原味语言再现的地域小说创作中,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类似于“根”的本质性精神内核。这些小说没有贾平凹的迂腐气息,也不像余华那样一味刻意强调血腥和暴力,而更偏重于莫言的阳刚,这种气质正是这些年来日渐疲软的当代文学所紧缺的元素。这也正是他区别于一般80后作家的最为明显的特征。
远观,原名袁东峰,八十年代出生于河北承德。80后诗人,作家。有作品发表于《文学界》、《红豆》、《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刊物以及《今天》、《中国新小说》等网络专题之中,03年至今有多部作品入选《当代诗选2001-2005》、《80后精品文集》等文集数十次。以乡土散文和歇斯底里的小说为代表,代表作品《那些错过的时光》(远方出版社,新华书店发行)、小说集《迅速集合》等,接受多家传媒报道和转载。在《竞报》等多家媒体开有专栏。
上榜理由:远观近年来不仅在诗歌界赢得了一定的声名,08年,他还成功出版了散文集《那些错过的时光》,然后又印刷了其短篇小说集《迅速集合》,这足以证明他是位80后少有的“多面作家”。 2008年中国80后诗人排行榜 丁成,诗人、批评家。1981年12月5日生于江苏滨海。主编《80后诗歌档案》。2002年发起“80后诗歌运动”,同年主持出版《蓝星—80后文论卷》引起巨大反响。其以《上海,上海》、《广场》、《2004悼词》等作品饮誉诗坛,其诗被誉为“人类文明的颓废预言”,其人被誉为“时代的悲情歌手”,著名诗句“我们不知道还能以年轻的名义坚持多久”更是广泛流传,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精神的代表人物。作品连续五年入选《21世纪文学大系:诗歌卷》2003-2007年,入选当代文学经典丛书诗歌卷《1978-2008中国优秀诗歌》。2004年与徐慢在上海共同创办《活塞》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异端思想色彩的先锋重镇。
上榜理由:2008年1月丁成主编的《80后诗歌档案》出版上市,成为“70后的墓志铭,80后的冲锋哨”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2008年12月作品入选《1978-2008中国优秀诗歌》,入选理由为:他看见的是共属人类的灾难,不分民族和人群的毁灭和衰颓。这“预言”或“寓言”带有浓郁的“后工业时代”的悲剧意味,也创生出一种充满陌生和震撼感的“后工业时代的新美学”。
阿斐,原名李辉斐,1980年生于江西都昌,1997年开始诗歌创作,1999年第一次发表诗歌,2000年在《下半身》第一期发表作品,诗作散见于《2000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以及《作品》、《诗刊》、《诗选刊》、《天涯》等刊物,著有电子诗集《以垃圾的名义》。执行主编《2004-2005中国新诗年鉴》,于2006年举办首次个人专场朗诵会。被誉为“80后第一诗人”。现居广州,供职于南方都市报。
上榜理由:阿斐在80后中国诗坛中属重要人物,他写作较早,并一直在当下诗坛中处于在场状态,他喜欢用筛选过的干净的口语表达出生活中的感悟、随想与谬误。08年他依然走在了80后诗人的前沿,写下了大量优秀诗歌。
王东东,1983年生于河南杞县。80后诗人,批评家。诗歌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诗生活月刊》等官刊、民刊和网刊,入选《21世纪中国诗歌档案》、《80后诗歌档案》等多种选本。2006年获北京大学未名高校诗歌奖。2007年获刘丽安诗歌奖。
上榜理由:王东东与大多数80后诗人相比,更显的成熟些,他的诗歌睿智而思想庞大,语言方面已彰显出了大师的素质。他近年来的诗歌批评更是让众多诗坛前辈为其充满期待。他不愧为80后诗人中的佼佼者。
李浩,1984年6月生于河南息县。河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诗刊》、《诗歌报月刊》、《中西诗歌》、《武汉大学报》、《青年周刊》等报刊。曾获:第三届北大未名诗歌奖;首届世界新作家诗歌奖;第23、24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诗歌奖;湖北省高校“青春中国”第22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诗歌奖;《武汉大学报》2006年度副刊奖等。著有诗集《子夜的门》,有作品入选《21世纪诗歌精选(第二辑)诗歌群落大展》等选本。毕业于武汉大学。
上榜理由:2008年5·12地震后,当大多数国内诗人都在用诗歌为灾区人民进行精神疗伤时,李浩放下了大学毕业前的论文答辩和写到一半的长诗,很坚决地去做了志愿者。他一直到了什邡的某个偏远的重灾乡村。他和同学一起在那里帮助灾民。他做出了一个伟大诗人的高度,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
董非,原名董飞,生于1989年春天,河南夏邑县人。15岁开始写诗,大陆“蓝星诗群”主要成员,作品散见于《诗选刊》《外省》《独立》《蓝星网刊》《行吟诗人》《连云港文学》等刊物。编有《80后诗人备忘录》,与人合著诗集《迷失的青春》。其著名诗句“时光的砂轮打磨着我褪色的青春/物质的传送带又把我从黎明运送至黑夜”被称为一代人的“青春悲歌”。其人被誉为“80后最具有潜力的诗人”。现就读于河南某高校。
上榜理由:2008年3月份董非整编的《80后诗人备忘录》(词条),在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读书网等大型网站发布后,受到了国内80后诗歌写作者的广泛关注。《80后诗人备忘录》为80后诗人在中国当下诗歌写作提供了充分在场的证据。
唐不遇,1980年生,广东揭西人。200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诗作散见于《天涯》《星星》《诗选刊》等刊物及《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3年诗歌》《2004中国新诗年鉴》等选本。200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魔鬼的美德》。现居珠海。
上榜理由:唐不遇是80后出场比较早的诗人,也是成名比较早的一位。在80后诗歌的道路上他是位智者、独行者,但却走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