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2555|回复: 0
收起左侧

[名人履痕] 书院添彩 鹿洞逢盛------朱熹与庐山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54

星币

新人报到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07-8-29 11: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朱熹与庐山


自南宋以来七八百年间,中国教育可以说受朱子师道的影响最深最大。他继承了孔子之大道,处处以身作则,教人「格物致知,实践居敬」。他不仅是宋朝的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教师,同时他一生在儒学上的贡献,真可说是孔子以后的第一人了。



朱子名熹,安徽婺源人,字晦庵,一字仲晦;又先后自称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翁。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一一三○年),死于宁宗庆元六年(一二○○年),享年七十一岁。他死后谥为「文」,世称「朱文公」,并曾历受追封,从祀孔庙,为士人所景仰钦崇。他的父亲名松,字乔年,号建斋,为人正直,对北宋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的哲学颇有研究;中进士后原在朝廷供职,因为不附和秦桧对金人屈辱的和议政策,被排挤外调到福建尤溪县,朱子就在尤溪出生,所以他后来开创的学派又称为闽学。



朱子幼时聪明。有一天,他的父亲指着天,对他说「天也」,他接着问说「天之上何物」?他父亲听了,觉得不凡;就教他读孝经。朱子读了以后,即在书上题写:「不若是,非人也。



他幼年在父亲指导下,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并且深受父亲那种憎恨投降苟安的思想所熏陶,立下爱国报国的志愿。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他依照父亲的遗嘱,向父执辈籍溪的胡宪(原仲),白水的刘勉之(致中),屏山的刘子翚(彦冲)三人求学,遵守遗训,拜他们三人为老师。他们视朱熹为子侄;尤其是刘勉之,以女儿许配给他。他十八岁时中了乡贡,十九岁便考取进士。



朱子考取进士之后,依然勤勉读书,他在中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学者都不肯自去读书,熹登科后要读书,被人横截直截,熹只是不管,一面自读。」当时的儒生都以读书作为科举的手段,达到目的后,一般人便放下书不读,去钻营官职,但朱子不愿同流合污,不管别人的嘲笑,一直埋头研读「论语」、「孟子」等经书,力求融会贯通,为以后注释经书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他以后所编着的「四书集注」,可以说是我国最有权威的一部教科书,其影响之大,实为中外教育史上所罕见的。



他二十二岁参加铨选考试,考取后被派到泉州同安县当「主簿」,治绩卓著,并且办了一所规模颇大的县学,他自己经常去讲学。他求道心切,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从同安徒步数百里,到延平县拜李侗(愿中)为老师。李侗是程颐的四传弟子,也是朱子父亲的同学。那时李侗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是位淡于名利的思想家,他隐居苦学了四十年,每天静坐,以体验人生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气象」。他把洛学加以精研贯通,从体验中实践出来。所以朱子见到李侗之后,便叹息说:「自我拜见李老师以来,做学问才脚踏实地,才知以前研究佛老的学说都是错误的。」李侗对朱子非常器重,把自已一生的研究心得传授于他。自此他不但承袭二程的洛学,并综合了北宋各家哲学的思想,奠定了他一生学说的基础。



朱子三十三岁那一年,升为文学博士。宋高宗死,孝宗继位(一一六二),新皇帝下诏要士大夫对国家政治提出意见。朱子上书给孝宗,劝他重视儒家的「帝王之学」,摒弃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从「格物、致知」做起,「意诚、心正」来学习古代圣人之道,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同时极力反对同金人讲和。他说:「今日之计,不过修政事攘夷狄。然计不时定者,讲和之说疑之也。今敌于我不共戴天之仇,决不可和也。」他这种痛恶和议的见解,正和他父亲不满于秦桧的和议一样。但是,当时的权贵如汤思远等力主和议,排斥了朱熹的主张。结果孝宗未能重用他,只叫他担任一名武学博士,实际上并无实职。一年多以后,朱子便申请回家去从事研究和讲学。



此后十几年的家居生活,他一方面著书立说,教授生徒;一方面结识许多学者,共同讨论学问,其间曾有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山原名荷湖山,在江西铅山县北,山上有一座鹅湖寺,(后人乃在鹅湖寺立四贤堂,理宗淳佑年间,(即公元一二四一││一二五一,朱子死后始称为文宗书院)「鹅湖之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其时朱子四十六岁(公元一二七五年),他的好友吕祖谦来探望他,讲学于寒舍,两个人合编近思录。吕祖谦要走的时候,朱子送他一程。途中他们俩谈到陆九渊的学术见解,朱子认为他的见解同「中庸」所讲的「思辨然后笃行」的宗旨相违背,表示不赞成。吕祖谦便提议邀请陆九龄、陆九渊两兄弟同到鹅湖寺来讨论。遂后在鹅湖寺上开会,讨论了许多问题,但最主要的却是教育方法,朱子的见解,认为指导学生读书首先要「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意思是说,先打下广博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进行专门的研究。陆九渊不同意,认为应该「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意思是说,人的心灵本来具有先天的智慧,所以首先应该启发他的灵感,等他的先天智慧充分展开了,才教他去广泛地阅读各方面的著作,加以分析研读。



他们双方对于教学方法的主张不同,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彼此互相批评,朱子认为陆九渊把教学看得太简单,祇要发展灵感悟性而不学习基础知识,恐怕结果既感悟不出什么东西而又弄到知识空虚,误人子弟;而陆九渊却批评朱子的教学方法是支离破碎,东读一点西抄一点,杂凑起来的知识没有多大价值。他还提出一个理由反驳朱子说:「尧舜以前的人,并没有什么书可读,为什么能够明白许多事理?显然是依靠自己的心性智慧的能动作用。」鹅湖之会的论争谁也不能说服谁,结果虽不欢而散,但表现了朱子注重研究的精神,使朱子的学术声望远播。

转自:庐山山南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