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公众号:游走的画笔 (原创)
有人说当精神压力非常大就会怀旧,怀旧也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食粮,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怀念八十年代?包括我自己。那时我还小却已是足够幸福的童年,其实那个年代物质不算丰裕,却处处透着蓬勃的生机;生活节奏缓慢,人与人之间透着本真的温暖。从街头巷尾到家家户户的烟火,从身上的衣裳到日常的物件,八十年代的每一个片段,都成了我们心中不可复刻的珍藏。
儿童游戏:无“玩具”的快乐哲学 八十年代的孩子,从不缺玩伴,也从不愁“玩具”:一根废铁丝弯成的铁环能滚过整条街巷;几颗玻璃弹珠,能蹲在地上玩一下午;一根跳皮筋,能从脚踝升到头顶唱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的童谣,难度越高跳的兴致越浓。 那时的游戏没有电子屏幕,只有阳光和泥土。树上掏鸟,河里摸虾。地里偷瓜,弹珠互换,皮筋共玩,输了不哭,赢了会笑,自然里撒野,奔跑中追风。这种无需金钱堆砌的快乐,简单、直接,却足够滚烫,成为一代人心中最鲜活的童年注脚。 吃食记忆:粗粝里的甜与香 八十年代的吃食:几分钱一根的冰棍,用棉被裹在木箱里,卖冰棍的人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冰棍——”的吆喝声一响起,孩子们就围了上去,有买着舔一口不禁眯着眼满足的;有攒着口水拼命往肚吞,皱着眉恨不得直接上去帮舔一口的,当然还有直接哭着扯着大人衣角摆动跺脚的,但是这都是幸福的模样。 家里的饭香更是忘不了。那时没有外卖,家家户户的烟囱按时冒烟。谁家包了粽子,打了豆腐,炸了油条也会端去一碗给邻居尝尝。邻居同样,做了平常不做的好吃的,也会端来,食物不是独享的“私产”,端来送去的粗茶淡饭里,是邻里间的藏着最朴素的温情。如今的食物越来越精致,却再也吃不出当年那股带着烟火气的“香”。 衣裳里的时代印记 八十年代的穿着,简单却有着鲜明的时代味道。喇叭裤是年轻人的“潮流单品”,裤腿从膝盖处开始放宽,走起路来带风,再配上花衬衫,便是街头最靓的仔;姑娘们则爱穿的确良衬衫,颜色鲜亮,挺括不皱,夏天穿在身上清爽透气,一件新的的确良衬衫能让姑娘们高兴好几天;孩子们则多穿“打补丁”的衣服,老大穿小了给老二,老二穿旧了给老三,补丁的位置和样式成了衣服独特的“勋章”,但孩子们从不觉得寒酸,照样在阳光下疯跑。
那时的衣服没有复杂的设计,却藏着“珍惜”的态度。衣服破了不是扔掉,而是找块颜色相近的布缝补;过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孩子们会提前好几天就盼着,穿上后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不仅是物质匮乏的无奈,更有着“物尽其用”的朴素智慧,以及对生活的认真与珍视。 生活用品里的烟火日常 八十年代的生活用品,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简单却实用。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印着红牡丹或“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搪瓷缸,早上用来喝稀饭,中午用来装咸菜,摔在地上叮当作响,却很难摔坏;母亲们手里总拿着一把木头梳子,梳齿圆润,梳头发时“沙沙”作响,梳完后还会顺手给孩子编个辫子;晚上写作业,靠的是一盏昏黄的白炽灯,或者带玻璃罩的煤油灯,灯光虽暗,却照亮了孩子们认真的脸庞。
还有那台“蝴蝶牌”缝纫机,是许多家庭的“大件”,母亲们坐在缝纫机前,“咔嗒咔嗒”踩着踏板,把旧衣服改成小的,把碎布头拼成坐垫,一针一线里都是对家人的爱;自行车更是“奢侈品”,“永久”“飞鸽”牌自行车停在屋里,是家庭出行的“主力军”,父亲骑车带着孩子,母亲坐在后座,一路说说笑笑,成了街头常见的温馨画面。这些物件没有智能功能,却陪着人们走过柴米油盐的每一天,带着体温和情感的温度。 为何怀念?是怀念那份“人间烟火气” 如今的我们,住着更宽敞的房子,玩着更先进的游戏,吃着更精致的食物,穿着更时尚的衣裳,用着更智能的物件,却总在不经意间想起八十年代。我们怀念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结——孩子们在一块玩闹的纯粹,食物里藏着的分享与惦念,衣裳里的珍惜与朴素,物件里的生活温度,以及邻里间不掺杂质的互助。 八十年代的珍贵,在于它保留着一种“人间烟火气”:人们慢下来生活,敞开心交往,在简单中感受快乐,在平凡里传递温暖。这份记忆,不是对过去的逃避,而是对生活本真的向往——向往那份无需设防的信任,向往那份简单直接的快乐,向往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分。 或许,当我们怀念八十年代时,其实是在怀念那个更“有人味儿”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