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小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和课时都是科学的安排,课间时间就能完成,并不需要补课,补课收费可能会影响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地方的师德,因为课间时间上课用不用心,老师都能拿稳定的工资, 这样一来有的老师就课间随便应付一下,反正能拿到稳定的工资,然后把本应该在课间授课的内容放在补课课上,这样老师还能拿到额外的收入,各位老表试想一下,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是部分老师这样应付的话,那么对他的学生是不是不公平!每个学生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所以国家减免学费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其他的地方乱一点可以忍,但是老师、医生、律师这三个特殊的职业必须守住道德底线。
假如老师以学生成绩差为由收费补课,那更不合理,学生成绩不好,老师有责任给他补课!要是成绩不好的都要交钱补课,那老师都不用好好上课了,成绩差了反而会交钱,如果老师为了赚钱,什么方法都用,那么他就真没什么师德可言了。
那位发帖的妈妈,观点没错但是表达方式错了,用词偏激,不应该使用“不要脸,操蛋”之类的词汇。本人建议这位妈妈可以去教育部门、政府、媒体举报,这是规章制度明令禁止的。
以下是我在网上复制过来的一篇出自一位校长的文章:
老师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有偿补课牟取私利的行为,不仅突破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底线,甚至还突破了做人的底线。突破职业底线,属于不遵守职业道德;而突破做人的底线,则属于深层次的信仰危机。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坚守职业道德的中坚力量存在,也许他们不是最优秀的,也许他们没有突出的贡献,但每天的坚持才是值得钦佩的。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只是简单地觉得我要做这个工作就要做好,我要做教师就不能对不起孩子,这些简单的想法其实就是信仰。信仰并不是一定要某个宗教,一定要去每天祈祷,信仰在人的心里,有所坚持,有所敬畏,就是信仰。
有偿补课表象是钱,实质是分。教师有偿补课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在于一个“贪”字。首先是某些教师的“贪”。为了赚取经济利益,人为制造“补课需求”,课堂内容课外补,将教学义务转化为腰包里的利润,不但违背了起码的职业道德,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更扭曲了教育的本义,让教育蒙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其次是某些家长的“贪”。其实,有偿补课之所以火爆,跟家长制造出来的庞大需求分不开。一些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患有某种程度上的“强迫进食”症,一定要给孩子请补课才踏实,一定要让功课填满孩子的课余时间才放心。正是这两种“贪”一唱一和,正是教师与家长的功利性“合谋”,催生出了补课市场的繁荣景象,而学生则是直接的受害者。为了钱,为了利而补课,实质上是责任的丧失,师德的沦落。因为,作为在职教师,第一责任就是好好教书,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带到课外通过有偿补课的方式进行。
我们说,教师的基本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是育人,而且更为主要的承担着育人的重任。教师教学生不是一桩买卖,里面承载了教师的责任感。在职教师无论是从事有偿补课,还是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都可能将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将教学行为变成了商业行为,都会导致学生的攀比,教师的攀比和家长的攀比,都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损害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损害教育的公平发展。更会严重冲击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了教育的整体形象。归纳起来说,会影响课堂教育质量,有损教师的形象,伤害学生的心灵,冲击教育的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这个话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他在第二点时说到: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因此,我们教师要能够经受住各种利益的诱惑,更要做一个清正纯粹的“守道者”。而这样的“守道者”就应该与“以教谋私”绝缘,就应该自觉拒绝有偿补课、拒绝收受家长礼品礼金,不为利所困、不为财所扰,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想想无数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学到知识、学会做人、事业有成、生活幸福,那是何等让人舒心、让人骄傲的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