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2424|回复: 2
收起左侧

[庆云文化会] 正说“存天理,灭人欲”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119

帖子

875

星币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83
发表于 2015-1-22 09: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正说“存天理,灭人欲”

袁晓宏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子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可是,在此前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朱熹这一重要哲学思想却被曲解而时遭冷遇,被打入“冷宫”,甚至当作“毒草”横加铲除,令人痛心!所以,特提出正说之浅见,以正视听。然而,作为一个领航中国思想文化近七百年的伟大学者、人民攀辕泣送的好官、德高望重的好人,其发言亦不可能信口开河,他的思想观点必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人们对他的这一重要思想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误识呢?今天我们重新来予以再认识,很有必要。正确认识古代先哲这一思想主张,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天理”、什么又是“人欲”?何谓“存”、“去”?切不可随意妄加歪曲而弃之金玉。
什么是“天理”?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讲:“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谓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事物自然属性之规律,是公认之理也。《庄子·天运》云:“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亦谓自然法则也。《礼记·乐记》道:“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此则谓之人的自然本性。又比如成语:“天理良心”、“天理难容”、“天理昭彰”、“天理人情”等等,
谓之为天然的道理、社会公理。朱熹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朱子语类·先进下》卷第四十)。又说:“言视听、思虑、动作,皆是天理。其顺发出来,无非当然之理,即所谓真;其妄者,却是反乎天理者也。虽是妄,亦无非天理,只是发得不当地头。譬如一草木合在山上,此是本分;今却移在水中。其为草木固无以异,只是那地头不是”(《朱子语类·程子之书一》卷第九十五)。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天理”是天道,是天然的组织结构,是自然的天性,是自然属性的体现,是自然法则,是大自然规律;又是客观道义,是事物规律与真理,是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行为准则;也是真、善、美。在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上,天理又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法门,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亦是人们所要不断认知和掌握的真理。
什么是“人欲”?是什么样的“人欲”?这是对朱熹这一思想理解的关键。“人欲”则是对能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物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世人中有人将朱熹所指的“人欲”,机械而又片面地理解为人的自然生存之欲望,即生活欲望,甚至把朱熹早就声明区别了的且具天理属性的“饥食渴饮”、“冬裘夏葛”、“男女居室”等混为一谈。所以,他们错误地认为朱熹这一观点的消极性,甚至说成为反动性,不加思索地加以批判,这对朱熹是极不公平的。的确,《辞源》将人欲解释为“人的欲望嗜好”,即人的本能欲望。但是,我们对朱子思想的理解不能仅仅靠翻字典词典,要吸取其精神内核。《礼记·乐记》云:“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则谓人的情欲也。朱熹明确地比喻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力行》)。他认为:“如夏葛冬裘,渴饮饥食,此理所当然。才有葛必欲精细,食必求饱美,这便是欲”(《朱子语类·尽心下》)。然而,人的欲望,有正也有邪;有合理的,也有膨胀的;有本分的,也有非分的。朱熹所说的“人欲”是“非者”、“非礼”;是“妄者”、“反乎天理者”;是本分之外的放任的情欲,也是指非分的且膨胀了的私欲。正如《礼记·乐记》所言:“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此则谓之过分私欲。这样的“人欲”,是“欲海”、“欲壑”,必至难填。朱熹又说:“私欲是耳、目、鼻、口之欲,今才有欲,则昏浊沉坠,即不高明矣”,而“为私欲所累时,沉坠在物欲之下,故卑污而无所谓高明矣”(《朱子语类·中庸三》卷第六十四)。说穿了,朱熹所示之“人欲”,并非指人们的正当、合理、生存之欲望,而是特指那些超出了自然正当要求的、甚至是违反自然规律或违背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欲望,是非本分的、膨胀了的、昏浊沉坠的、或者是对他人带来伤害的贪欲。如此贪婪之人欲若付之于人的行为,则后果往往是T·W腐化和违法犯罪,是人祸!是人间悲剧!
“天理”与“人欲”关系又是怎样?有人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是诱导人们放弃生活欲望,绝对遵守封建伦理的教条。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也是不对的。朱熹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若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朱子语类·力行》);“天理人欲分数有多少。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底”(《朱子语类·力行》),认为“天理”、“人欲”相生共存、彼消此长、亦可相互转化的。认为在人心本能表现上又有公私、正邪之别,且“天理人欲,几微之间”(《朱子语类·力行》)。又说:“而今只是分别人欲与天理,此长,彼必短;此短,彼必长。”(《朱子语类·力行》)。故此,“天理”、“人欲”则是指“人性”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这矛盾两方面又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朱熹认为:“天理者有未纯、所以人欲者有未尽而然欤?天理有未纯,是以为善常不能充其量,人欲有未尽,是以除恶常不能去其根”(《戊申延和殿奏劄五》)。认为朱熹的“天理”与“人欲”是相互对立而且矛盾不可调和者,则又是对朱熹“天理人欲常相对”(《朱子语类·力行》卷第十三)这一句话的错误理解。朱熹所谓的“相对”,是指事物发展中可以相互转化的对立的两个方面。朱熹指出:“凡一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朱子语类·力行》卷第十三)。提出:“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希望:“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朱子语类·力行》卷第十三)。可见,朱熹不仅没提出“灭”一切“人欲”。恰恰相反,他指出要正确区别“天理”与“人欲”,他赞同孟子的“寡欲”主张,希望对“人欲”进行遏制,提倡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朱熹在《辛丑延和殿奏劄》中道:“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所以,“人欲”的派生也是天性,但必须合乎“天理”之规范。如“人欲”不加以遏制而任其膨胀,必然导致人欲横流,其必然的结果是邪恶的滋生繁衍。所以说,朱熹不是禁欲主义者,而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修炼的倡导者。“存天理,灭人欲”是正心、修身的方法与要求,其要求人们去顺应天性、道义、真理,顺应自然法则,革除过份的欲望和膨胀的私欲;又是正心、修身的方法论,是齐贤之道。对朱熹的思想若枉加曲解,有悖于求实精神,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故当可还其本原之清。
因上所述,“存”、“灭”之道,当好理解。以自然之真理、社会之公德、法律之公正而存,“存”者扬;将非分之妄欲、邪恶之私欲、膨胀之权欲以灭,“灭”者遏。所以,要极力防止人近欲海迷误,而杜绝人的欲壑难填,存者当存,灭者该灭。
如何“存天理,灭人欲”?为了实施这一使人齐贤的主张,朱熹提出了“是将自家身己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久之与己为一”(《朱子语类·学而篇上》卷第二十)的一套完整的克己修身之法。他相信知识、学问是改造“人心”的力量,强调对人后天教化的重要性,他指出:“未知学问,此心浑为人欲。既知学问,则天理自然发见,而人欲渐渐消去者,固是好矣”(《朱子语类·力行》),“人本有此理,但为气禀物欲所蔽。若不格物、致知,事至物来,七颠八倒。若知止,则有定,能虑,得其所止”(《朱子语类·经上》卷第十四)。主张通过对人的教育,而使之穷理、明德,朱熹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同上)。希望以仁、义、礼、智规范人的个体思想行为,而使之有恻隐之心、羞恶之戒、恭敬之态、是非之辨。朱熹又说:“说穷理,只是就自家身上求之,都无别物事。只有个仁、义、礼、智,看如何千变万化,也离这四个不得。公且自看,日用之间如何离得这四个。如信者,只是有此四者,故谓之信。信,实也,实是有此。论其体,则实是有仁、义、礼、智;论其用,则实是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更假伪不得”(同上)。朱熹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此六者是新民之事,是教育民众、开发民智;也是教民以向善,使之存恻隐、明羞恶、持恭敬、辨是非,以不致于浑噩而人欲横流。朱熹又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明明德之事,这是对才德兼备之人的光明美德之要求。朱熹希望通过对人的教化和诱导,使其自觉地正心、修身,从而自觉地去抵制外在的物欲之惑,实现“人欲”的自我控制。总的来说,仁、义、礼、智不是封资修的东西,而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塑造贤人和维护社会维稳与和谐之法,这是一个高的理想境界。
如果说陶渊明提出“桃源”理想,那么说仁、义、礼、智则是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途径。倘若人人能通过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使之人心思齐贤,能自觉地去除非分之妄欲、膨胀之私欲,能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法自然、服从真理、维护公德公理,也就是说正确地理解和自觉躬身实践“存天理,灭人欲”。那么,贪盗奸猾、毒赌抢杀、坑蒙拐骗等等社会丑恶现象势必渐匿而除,家庭和睦、邻里和洽、社会和谐、自然和美则必定逐步成为现实,此理亦于今、于后在反腐倡廉和实现伟大中国梦事业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系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庐山山南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5

主题

533

帖子

2472

星币

星之子

Rank: 20Rank: 20

积分
5121
发表于 2015-1-22 10: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理学名高实秕糠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2248

主题

8895

帖子

5万

星币

版主

每一天都太孤独,我就在这孤独中寻找安慰,在寂寞中寻求快乐。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040

驴友成员小财主活动之星勋章魅力天使GG秀勋章爆料勋章签到勋章真人秀勋章灌水勋章风云人物大富翁园丁勋章星之子版主勋章摄影大师勋章机器猫勋章铜质原创精华勋章银质原创精华勋章金质原创精华勋章荣誉会员勋章常住居民MM秀勋章

QQ
发表于 2015-1-22 13: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soso_e141:}{:soso_e141:}{:soso_e141:}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个字符
自行车就是一个爱情故事
无论前轮走到哪里
后轮都会吻遍它的每一个痕迹
你我之间本无缘分
全靠这多情的单车
当车轮旋转起来的时候
我知道我们终将骑向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