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1 2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苏
从秀峰大道直达观音岩,由公路右侧向山的腹地西进,不久便到了简寂观。 简寂观是庐山山南名观,约有一千五百年历史。晋末宋初,南天师道始祖陆修静来庐山东南金鸡峰下建观悟道,撰经炼丹。陆公少年好道,以致抛妻弃子,潜心研道,从此奠定了中国道教的“三洞道藏”的基础,完备了道教科仪。其时,观内建有道藏阁,有道家经典及符图1200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教经库。 古观历经千年风雨,而今只陡留遗址,连原址上所建的东山林场也有些年头了。从墙面的屋基上可以览见不少雕镂图案的古石,这无疑是古观遗料。那些雕纹刻字虽久经沧桑,可是光辉不灭,依然在无声地印证着历史。屋后现存一庵,破败而不起眼,香火倒挺旺,远远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香火味,听说有道人居住其内,可是并不亲见。 院内正中,有小轿车般大小的一方巨石,表面方正,平坦如砥。这是当年陆修静每日参拜北斗的地方,名曰“礼斗石”。石壁有题刻:古迹名踪一一游,青山如故水长流。当年礼斗人何在?石上空余绿意浮。所题者不知是何许人也。这与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意境相近。黄鹤楼我也去过,黄鹤虽飞,楼却越发的挺俊,仍旧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然简寂观中,礼斗石在,陆公何去?陆公不在,观也不存!岂不哀哉!石旁倚一圆槽状石臼,叫捣药石。当年陆道人捣药炼丹之具犹存,众多经书又何处寻迹?守门老人告诉我,观前有藏经洞。欣然依言到田埂下,找到一洞。洞由石块垒成,向里平伸,阴湿狭长,深不可测,自然不敢入内。“三洞道藏”果真隐于此处?只能留与后来者探究。 出观而望,见右后方有茂竹成林,翠绿欲滴,修竹堪美,竹香扑鼻。而左前方山坳里,白茫茫一片芦花飘荡。不知湖边生长的芦苇怎么长到山涧里来了?然这芦花的白和修竹的绿遥相呼应着,绝不失为山间胜景之一,比之飞瀑流泉,奇松异草更觉新奇。 观左前方三百米处,有一灰白色浮石,状如油壶高置于石桌之上。壶嘴尖突向前,如巨鹰的嘴,嘴正对着其下一碗口大小凹穴。相传此石叫“油盐石”,石嘴里曾源源不断地滴出油来,一滴,一滴,叮当有声。油聚在石槽内,数量正好足够观内人食用,有时附近山民也可得到一些接济。然而不知是谁出于贪心,于一月黑风高之夜,偷偷将壶嘴和石穴凿大了,指望石能多出些油。哪知石头从此油断声息,竟默默无语在风中哀立千年。只有大石四周树木分外茁壮,也许是石一怒之下,就干脆将油盐赐予植物们了。这些贪婪的人类啊!此刻,“油盐石”仿佛在发出沉重的叹息。 到观后去看瀑布,也是必然。瀑有两条,左侧小马尾瀑布,右侧大马尾瀑布。大瀑雄浑曲折,惊雷喷雪,可与庐山三叠泉媲美。涧底巨石纵横,错落有致,在此流连良久,暖融融只觉山间没有冬季,风在这里也变得温馨起来。 小马尾不能近前,只能遥看。瀑垂于“布袋崖”上,如轻烟飘洒,似银河飞泻。相传此处为陆公悬尸之处。陆公生前在京都为宋明帝讲道,历时八载,临终前留下遗愿:死后葬于简寂观,将尸首悬挂在小马尾瀑上。崖也因此而得名。此种葬法闻所未闻,一定是陆公得道成仙之独创吧? 陆公既逝,谥名为“简寂先生”。 仰望布袋崖顶,心中忽发奇想:不知陆公“成仙”之后,是否偶尔在崖顶打落?目睹旧观是废墟一片,内心不知作何感想?见观后放生池不再、听松亭无影,是否想举手一点,使其还复原样?我无法成仙去叩拜先生,只能独留空想罢了! 回身又看见清静寂寥的简寂观,心中不觉慨叹万分:中国一向以来,道不如佛,这是尽人皆知。人心向佛,乐道者几何?尽管因为先生才使中国道教有了唐时的鼎盛,然至清道教仍又走向衰微的命运。因此,清朝李渔在游简寂观时曾感慨道: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无怪乎昔日盛名的古观,今日长久地隐匿于空山之中,真正是“简单而又寂寥,淡然而又平静”,以至少人踏足无人问津,这也许就是“简寂先生”生平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