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市老城的东边,从紫阳路的星光超市,过马路下坡往张家大屋方向,走过一段花岗石铺成的阶梯路,我们便会看到一口古井,这口井老城人称它汪家井,这井是谁开凿的无从考查,只知道路边有一栋带庭院的汪家大屋,也许是汪家先人开凿的。
这口老井,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可是我们这一带几代人的生命之源,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到汪家井挑水的络绎不绝,老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落寞。残缺的井沿,长满苔藓的井壁,似乎井台也变得格外狹窄,布有蜘蛛网的井口,一块块湿漉漉井砖,诉说着它的岁月,展示着它的历史。
大概从小学五年级暑假开始,我就和弟弟及邻居小伙伴们在汪家井抬水。那时候我们抬着水桶,带着一个挂有铁锁的小铁桶放在井底打水用,暑假里天干水少,但井水清澈见底,我们总是等着井水渗岀来,才能打上一小铁桶再倒进木水桶里。炎炎夏日,有时口渴了,就喝几口井水解暑,井水异常的清凉甘甜。打满一大桶水,我们便抬回家,由于都是上坡路,累了我们便约好在第二个牌楼下歇一肩,(那时候紫阳路靠县委会东头不远,有两座古牌坊)然后在进我家巷口的大石狮旁歇一肩。一个下午抬两、三桶水,我和伙伴们乐此不疲。,
一进初中,我就开始接替姐姐一个人挑水了,上半年雨水多,附近的冰玉涧也涨满了水,井水离井口不过一扁担多点的高度,我直接站在井沿上,跨开双腿,把水桶放进井里,用扁担绳上的铁钩,钩住水桶底部,当水桶平卧在水里时,已经张了大半桶水,我再用水钩,钩住水桶柄的中间,两手握住扁担,用力把水桶在井里上下抖动两下,就打满一大桶水提上来,放在井沿上,再把打好的水放在井台上,此动作一气呵成,现在想起来觉得太潇洒。文革期间学校不上课,为了贴补家用,我和姐姐轮流给住在北门巷的老人挑水,赚取一担一毛钱的水费。
快过年时,是汪家井最热闹的时候,冬天井水温度比地表温度高,暖和。离得近的居民在井台上放个大脚盆,搓板,打井水洗被子过年。还有洗菜的,挑水的,井台上热热闹闹,井水也是取之不尽。
汪家井是城东几代人的记忆,每个家庭代代延续,大小接替。古井,它给了人们太多的奉献与念想,到汪家井挑水是我们这一代难忘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