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2367|回复: 0
收起左侧

喜看“杏林”回庐山

[复制链接]

568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9174
发表于 2011-2-15 11: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庐山凭什么名震中外?简单地说,是甲天下山的奇秀风景和源远流长的多元文化。山水是形,文化是魂,形神兼备,遂使庐山成名。

  2009年,几乎就在庐山发起并主持召开世界名山大会的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在星子县召开首届中医药养生文化庐山杏林论坛。杏林人回归故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以虔诚的心情,走进庐山,走进历史,为杏林文化园和医仙董奉雕像揭幕,热议杏林传统,发展中医药文化。创设“庐山杏林论坛”,开启杏林新话,自然为庐山增加了一道耀眼的光环。

  设立庐山杏林论坛,不是空穴来风,是对庐山作为杏林文化发展地的肯定。

  “杏林”,是中国医学的代名词,源于董奉,源于庐山。东汉末年,“建安三神医”之一,与张仲景、华陀齐名的董奉,隐居庐山,创建杏林园,施医济世70年。他治病不要钱,使重病愈者,植杏5株,轻病愈者,植杏1株,如此数年,郁郁成林,从山南般若峰到山北莲花峰,连绵数十里,号称“百里杏林”。自此,庐山杏林成为继歧黄文化之后又一个中医药文化的符号,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杏林春暖”像一个强大的气场,1800多年来穿越时空,从庐山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长期以来,由于董奉不像华陀那样见诸于正史,也不像张仲景那样有医著传世,加之杏林较早地消失,这给后人研究董奉及杏林文化带来困难。人们仅从晋代葛洪《神仙卷》、慧远《庐山记》等少数典籍的少许文字记载中知道董奉,从民间流传的诸如“虎口取骾”、“虎溪三啸”、“杏茶治癔”、“杏丽胡君”等传说故事中了解杏林,看到杏林文化为中医药界标示的人生与精神的高度。

  董奉是隐居庐山的第一位文化代表。据考证,董奉公元207年到庐山,距今1803年,比慧远来庐山早174 年,比陶渊明归隐庐山早198年,比谢灵运第一次来庐山早205年,比陆修静来庐山早254年。就是说,董奉不仅是经过医药实践创建杏林精神圣地的鼻祖,也是庐山文化的早期开拓者和标志性人物。

  过去,我们讲庐山文化史,往往从慧远创建东林寺开始,千百年来,儒释道“一团和气”,加上近代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和合共生共荣,而恰恰遗忘了董奉及杏林文化,这是一大缺憾。世界名山大会之后,庐山管理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10集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就是从慧远开篇,未提董奉及杏林文化,显得美中不足。庐山杏林论坛的主办,为庐山锦上添花,为庐山走向世界增加文化魅力和生机活力。

  设立庐山杏林论坛,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而是对近百年来否定中医论调的回应,是传承杏林文化的宣示。

  以杏林为符号的中医药文化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因为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上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历史上曾经遭遇过无数次疫病侵袭,但从未出现像欧洲那样,一死几百、万人、上千万人的惨状,包括2003年肆虐的甲型流感,也败在杏林旗下。

  然而,近百年文化选择的浪潮风雨变幻,五四前后“漏列中医案”和对中医存废之争,民国政府“禁止旧医案”的争论,到时下“洋中药”进占中药国际市场和前几年的“取消中医”网签,使中医发展日见萎缩,举步维艰。中医药的研究、创新、发展,迫在眉捷。

  正如庐山杏林论坛秘书长冯模健先生所说的:杏林是一部无言的医著、无字的经典;庐山杏林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鸣皆是文章,皆是话语,皆可从中“悟”道。如何将这其中的文章、话语,其中的医道表现出来,诠释杏林文化的真谛,让它随着民族记忆力向识别力转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杏林文化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工作。

  冯模促身体力行。凭着多年的知识积淀,在首届论坛之后,他潜心挖掘、整理、研究,率先编著出《建安神医董奉传说及养生智慧》、《杏林文化》两本专著,在第二届庐山杏林论坛前夕,由中国医药出版社作为“杏林文化研究丛书”隆重推出,被国医大师陆广莘评价为研究杏林文化的“奠基之作”。可以说,这两本书是庐山杏林论坛催生的第一批成果,是对否定中医药言论的正面回应,也是对张悟本、李一等中医骗子的有力回击。

  设立庐山杏林论坛,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古为今用,旨在推动中国中医药文化建设。

  论坛一年一办,一次一个主题。首届主题是“汇聚东方传统医学,传承杏林养生文化”。第二届主题是“继承中医药文化,弘扬国粹,造福民生”。与会代表畅所欲言,个人智慧不时激起思想火花。透过名家之言,却不难发现其间凝聚着的诸多共识,比如:以文化人,重新焕发中华医学生机;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出路在创新;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等等。

  在第二届论坛上,85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陆广莘以《中医是认识生命的智慧》为题,侃侃而谈,3个小时,不用稿子,也无提纲,座中老中青代表和列席代表200多人,无不折服于中医的魅力和大师的风采,如盛夏在庐山沐阵阵清风,如冬日浴星子汩汩温泉。

  大师说:传统医学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认识生命的大智慧和高境界。而智慧的源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熔铸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血与情感,昭示了一代又一代从医者的觉悟,它呵护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命。杏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学中的象征和符号。

  与会代表无不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寄予的厚望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5个月前,习近平副主席访问澳大利亚时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1个月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万钢部长在规划“十二五”科技发展时说,中国科学走向世界,寄望于中医。

  卫生部陈竺部长说,中医的许多理念是我们创新的源泉。

  国家领导人的高见和国医大师的宏论,给庐山杏林论坛的举办者和参与者以巨大的鼓舞和沉甸甸的压力,振兴中医药,杏林论坛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作为一个庐山的“土著”山民,我对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庐山杏林论坛由衷高兴,对论坛秘书长冯模健先生举家办论坛心生敬意。至于有人问:当年的“百里杏林”何时消失了,是因为气候、兵火的原因,还是地方种植习惯使然?这是可以请历史学家、生态学家们研究的课题; “杏林”回归庐山,不是董奉杏林园的重建,而是杏林文化的回归和弘扬。我所关心的是,庐山杏林论坛作为一个民办学术机构,如何在国家和地方当局及有识之士的支持下,民办官助,与时俱进,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品牌。这恐怕也是杏林人和众多人们的期待。

  2010年11月28日

来源: 江西散文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