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少海先生,清乾隆年间江西省星子县四都乐平畈查村人。祖辈几代都是书香门第,查氏一门出过五个举人、三个拔贡。少海先生自幼家境清寒,深受书香浸润,他刻苦读书,饱读经史,治学几近痴迷程度。少海先生文章不拘一格,文笔甚佳,深得当时白鹿洞书院山长和江西学政督学的器重,也深受民间人士的推崇。
少海先生到四十多岁才考中岁贡,后经多次应试,再未中试。他一生未仕,长年在江西、安徽等地游馆教书。
有一年,少海先生回到老家。由于平时痴迷读书,惯于思考问题,忽视身边的生活细节,以致他回家时竟然忘记自家在哪里。他记得家门前曾经有七棵柳树。他回家的那一天,夫人正在塘前桥石上洗衣裳,他认不出自己的妻子,就问:妹子,这是查少海的家吗?我记得他的家门前有七棵柳树,我算算怎么只有六棵呢?
妻子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丈夫查少海回来了,这“书呆子”竟倚在一棵上说瞎话,就说,先生,你背头不是还有一棵树吗?你看我是谁?
少海先生这时猛然醒悟,重数一遍真是七棵树,又定睛一看,眼前这位少夫人原来竟是自己的妻子。不禁感慨万千,喜上心头。
还有一次,少海先生在田间小道上行走,他边走边想着书上的问题,忽然前面迎来一位年长的男子,这位年长男子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舅父。少海先生没有留心来者是谁,他只顾思考他的问题。由于田间小道狭窄,舅父从他身边走过时,看见他是一个读书人,所以先下到田里,让少海先生路过。当舅父定睛一看,发现眼前这位读书人竟是自己的外甥,于是他叫了一声,这不是我家少海吗?少海先生这时才反应过来,原来这长者竟是自己的舅父,于是他深感惭愧,觉得自己有失礼节。他先向舅父陪不是,然后硬要舅父重来走一遍,他自己退让到田中,让舅父重新走过田间小道。当舅父笑着问他说,外甥干嘛要这样?少海先生说,人可犯错,但有错必改,而礼义不可失也,礼义,人事之大也。
这两个小故事一方面说明少海先生刻苦攻读、认真学习、坚持自我修持的精神,另一方面说明他践行了儒家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他尊长辈、重礼义的传统美德。
少海先生一生著有《章乔文稿》,其文章意蕴深刻、语词练达,深为当时名士推崇。惜此书历经百年战乱和社会动荡,至今已失无存。他虽没有耀眼的科举功名,甚至也没有留下任何著述,所幸他的名字已深深地留在星子人民的记忆中,这是历史对他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