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万商往来九江港
撰文/罗龙炎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在未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水路是人类交通的主要途径。九江由于水道众多、水域深广,处在襟长江带鄱湖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九江码头港口在古代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早在上古商周时代,干越人“入中国(中原)”的路线,就是乘船经过今都昌、永修一带,进入鄱阳湖,然后在九江进入长江而达中原。九江作为“吴楚襟喉,江右要冲”,三国时一直是吴军水军主要基地和水运交通的必经之路。
进入晋代之后,由于中国社会经济重心向长江流域南移,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一批商业都会与港口城市。九江当时在南北交通干线中所具有的位置已经是枢纽性的了。
到了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呈迅速发展态势,由运河而长江,经九江,达大庾岭驿道,以纵贯中国南北的水上运输线为主干形成南北大通道。商旅货物抵九江后,分二路北上。很显然,九江在这个大交通网络中,已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故有“襟带中流”,“舟车冲要”之称。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九江成为长江第一批开埠通商口岸。在海外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外轮大量进入九江,标志着九江港不仅是沟通国内南北水上交通的要道,同时也是联通海外诸国的重要港口。
传统转运的大宗货物
九江港在魏晋之前,其功能主要在军事方面。晋代之后,九江港的物资运输与商贸功能随之突显出来。
作为军国所需的漕粮,古代都是通过水路运输。当时南朝最大的台传仓库都设在水边。九江当时设有钓矶仓、湓口仓。仓里的皇粮都是通过九江港水运至京都的。
隋大运河开通之后,漕粮运输的规模进一步发展。唐中叶,每年南粮北运约200万石。江西漕粮都经九江港运往长江下游转运京都或各地。
元代漕粮北运以海运为主。江南的漕粮都在长江边的刘家港集中,后入海。在集中的过程中九江港同样是必经孔道和重要的集散港口。
明清年代,九江的米市逐渐形成并繁荣兴盛。米市的粮食都是经九江转运的。
唐代之后,茶叶的储运贸易也成为九江港的大宗。当时,茶叶生产盛行江南。江南东西路茶叶都由小船运到九江港集并东运。
明清时期,我国茶叶输出量迅速扩大。江南的茶叶基本都从九江转运出口到俄国或欧美。
瓷器的运销也是唐宋以来九江港传统转运货物之大宗。景德镇瓷外运,以水路为主,分南北两条路线。其中北线就是顺昌江而下,入鄱阳湖,经长江到九江集散。既销往全国各地,又运销日本、朝鲜。
浔阳城依托港口发展
水运而带来的造船业的发展、运输业的发展、物资集散与商贸的发展,为港口城市浔阳城的发展提供了种种条件。
三国时九江港已初步形成。至南北朝,九江港开始由军港向商港转化。隋唐至明清,由于大宗的粮食、茶叶、瓷器和大量的食盐、夏布、药材、鱼苗在九江港集散或中转,九江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商船云集、货物辐辏的繁盛港口。据《马可·波罗游记》载,船只“不下一万五千余艘”。由此足见港口之盛。清同治《德化县志》记九江“上通川楚、下至苏杭,每日客舰络绎不绝”,已成为“万商往来之区”。十九世纪末,对外通商后,外轮大量进出九江港,每年大约为 1000多艘,二十世纪初,每年大约为3500~4000多艘。
明清时期,城区的发展明显加快。大量从事工商贸易以及服务行业的人向城区集中,使城区的人口迅速增长。据有关资料介绍,明天启三年(1623年),九江府德化县(九江府所在地,约今九江市浔阳区)人口为20000多人;至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则突破20万人;及至道光元年(1821年),增加到30多万人。
与此同时,城市的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据明嘉靖《九江府志》记载,当时九江城区有大街8条,小街小巷近30条,多依托港口而建。及至清代,其规模进一步扩大,街道扩展至19条。围绕着九江港和九江城区,还形成了一批小港和码头。工商贸易的进一步繁盛和城市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城区商业化、居民商人化、物产商品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