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育桃李——庐山市残疾教师坚守乡村30载
春节期间,庐山市蓼南乡和公塘村的杨久平老师家里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天一蒙蒙亮,毕业生们就和往年一样推开了杨老师的家门,来拜访他们亲切的恩师,室外瑞雪纷飞,室内暖意融融。据悉,杨老师在蓼南中学已经从事教育30多年,为无数偏远乡村学生的漫漫求学之路点亮希望的明灯,三十多年,五百多个月,一万三千多天,这是一笔难以汇聚的财富,这是一段生命与生命交融的时光,这是杨老师用汗水和泪水、用不倦的脚步和不屈的意志踏出的一条无法用尺来度量的路,是他用满腔热情、无私爱心、谆谆教导谱写的一曲奉献教育之歌。 现年55岁的杨久平,从事教育工作长达30余年。两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12岁后才能勉强拄拐行走。遇到上下楼梯时,他更是爬的满头大汗。若是碰上雨雪天气,情况就更糟,摔倒更是家常便饭,路面一滑,或冷不丁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刮倒。所以,他办公室里常备有一捆草纸。每遇此况,他就将其垫在椅子上坐下,利用体温把被泥水浸湿的裤子“烘干”。由于怕上课时学生看着尴尬,杨老师平时都穿“加长版”的上衣,长到足够罩到臀部以下,因此不知晓其情况的学生们给杨老师取了个别号——“大长襟”。 “一堂课下来,40分钟的时间,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而对于拄着拐杖上课的杨老师来说,每节课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与杨老师共事了20年的张三老师常常看到他因体力不支,被学生搀扶着走下讲台。 杨老师因为长时间站立,积液严重,小腿常常肿得像包子一样大,就需要用注射器抽出积液。作为朝夕相处的战友,张老师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为他捶打那酸疼的下肢,也记不清多少回帮他抽液。 因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学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孩子”,父母平时都不在身边,小孩交由家里的老人照顾,有许多就选择了住校。逢年过节也有很多学生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杨久平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父母”,早上6点半起床就招呼孩子们起床洗漱,有时还给他们盛饭、洗衣服。看到个别孩子们的头发长了,又脏又乱,既不卫生也不美观,他便网购了理发工具,自学理发技术给孩子们理头发。学生感叹道:“有这样的‘爸爸’,我们就不会寂寞了,学校就是家!”但凡是杨老师所任教的学生,总能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积极走进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每带一届学生他都专门为学生们建立生活学习档案,时刻和家长们保持沟通,交流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课余时间他活动在孩子们中间,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思想,与孩子们促膝交谈,和他们成为相知相悉的朋友。他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春风化雨,默默地帮助那些心灵上缺少抚慰,经济上不堪重负的同学,就像一泓甘甜的清泉,静静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获取无穷的动力,一个个变得自立自强。 杨久平老师1988年毕业于九江师专中文系,同年被分配到蓼南中学任教。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非常落后,教室是低矮的土木结构房子,桌凳只能是东挪西凑。但在这样的条件下,杨久平老师从未言悔,反而倾注了百倍的热情,默默无闻地为乡村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地耕耘着。在那教师极度匮乏的日子里,杨久平连续28年承担班主任工作,兼任过语文、英语等多门课程。凭着他的勤奋和执着,无论他带哪门课程都取得过骄人的成绩,赢得同行的信服和同学们的赞许。 如今,农村办学条件虽有很大改善,但与县城、市直学校仍有很大差距,不少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告别农村,调入城市,进入条件好的学校,甚至还有一些不甘心做教师,但杨久平老师却不为名利所惑,不被肢体的残缺所困,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坚守在这座乡村学校挥洒青春的汗水,甘当乡村孩子们走向成功的人梯。来源:大江网/九江头条客户端
身残志坚,意志力强大 为他的精神点赞 俯首甘为孺子牛,大爱! 陈龙阳 发表于 2022-2-9 20:06
为他的精神点赞
点赞 坚强的人!好伟大 没有教过我,但我听说过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