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文化史迹旧影 | 中国四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庐山天下悠《白鹿洞书院学规》节录
这是南宋理学宗师朱熹亲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中的部分内容,它通篇贯穿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是朱熹运用理学观点论述教育作用的范例,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集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法则于一身的教育方针,成为影响中国教育几百年的最高法则和唯一准绳。
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枕流桥
1928年,近代著名学者胡适游历庐山后,独具慧眼地提出了“庐山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㈠ 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㈡ 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700年宋学大趋势;㈢ 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这不仅道破了庐山白鹿洞书院在中国思想史、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也道出了白鹿洞书院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鹿洞书院独对亭
白鹿洞书院棂星门
掩映于参天大树之下的白鹿洞书院,与衡阳石鼓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商丘应天书院并称中国四大书院,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古树掩映中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三个字,传闻是因为唐朝文人李渤豢养白鹿于此陪伴读书而得名。南朝时期,这里被称为“庐山国学”,或“白鹿国学”,兴盛一时。北宋时期更名为“白鹿洞书院”,但因那时执政的宋真宗规定“不入官学不能应举”,因此书院日渐凋落,风光不再。
白鹿洞及石鹿
上图是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及石鹿,是南康守王溱及知府何濬修建的,却被胡适骂为了“大笨伯”。胡适在其《游山日记》中曾写道:“白鹿洞本无洞,正德中,南康守王溱开后山作洞,知府何濬凿石鹿置洞中,这两人真是大笨伯。”
胡适《游山日记》节选
白鹿洞书院枕流桥
公元1179年秋,已经荒废125年的白鹿洞书院终于等来了一位有缘之人。这个人就是朱熹,后世把他尊为“朱子”,称其为“六百年理学集大成者”。面对残砖断壁,杂草丛生的景象,他决心凭一己之力重修白鹿洞,兴复书院。从置田筑屋到筹措资金,从延请老师到发榜招生,朱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次年春,庐山白鹿洞书院开学了,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白鹿洞书院朱文公祠
朱文公祠内的朱熹神位
白鹿洞书院恢复办学后,朱熹自命白鹿洞洞主,主持学院教学,亲订《白鹿洞书院学规》。学规出台后,几乎得到同时期其它书院的仿效和推崇,乃至官办学校也都参照此学规推广或运用。那时,理学初立,影响力尚小,而朱熹对持不同思想观点的争端持有开阔的胸襟和姿态,他不断邀请多方学者来白鹿洞讲学,以增添学子们的见识,这其中就包括“心学”创始人陆九渊。
朱熹“枕流”石刻
白鹿洞书院内的孔子像
正因白鹿洞书院有比其它书院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内涵,这里成为了理学思想汇聚的代表,无可争辩地成为理学发展的里程碑。这里是当时全国学术的中心,也是中国思想界的一座丰碑,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成长和深化提供了真实的记忆。
江西高等农林学堂时期的白鹿洞书院
江西高等农林学堂时期的白鹿洞书院
依山林,寻僻静的书院读书方式,已经因为时代的变迁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白鹿洞书院也成为庐山一处供游人参观游学的景点。
白鹿洞书院(摄于1932年)
白鹿洞书院(摄于1932年)
行走在白鹿洞书院,徜徉于自然环境里,仍然可以感受到这里散发出的来自遥远的文化气息,不自觉地沉浸在“书声琅琅之余,有呦呦鹿鸣为伴”的传说之中。
来源庐山风景名胜区
书声琅琅之余,有呦呦鹿鸣为伴
白鹿洞书院这里真好看!
为什么我去的时候没有看到孔子像{:11_478:}
我想在里面读书,真的好凉快啊
现在好多都没有了
最高学府!!
儒家历史的一颗明珠。
千年书院书声琅琅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