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 发表于 2010-11-24 09:03:20

鄱阳湖生态文化节红火收官后的冷思考

21日,在鄱阳湖生态文化节主馆的南昌馆,这里正展示南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毛笔、瓷板画等。一头
烫发的邬静守着一个一人多高的柜台,脸上略显疲惫的神情。这个柜台挂满了她家
生产的进贤县文港毛笔,从“特制羊毫”到“灰毫”、“小狼毫”一应俱全。不时有观众上前咨询,但她觉得江西喜欢书法的群体太少,这样的人气远没有她曾参加过的北京和山东的专业博览会多。
    可以说,第一次参加鄱阳湖生态文化节对邬静来说是小试牛刀,但可以预见的是,包括进贤文港毛笔在内的众多江西传统文化产业有了一个向国内和世界对话的平台!
    江西在明清时期曾因为手工业发达而成为江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江西规划到“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或超过1000亿,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80后对毛笔技艺兴趣不大
    记者拿出一根酱红色的毛笔,上面有“周金臣”的字样。邬静告诉记者,周金臣是周金臣笔庄的创始人
,是爷爷辈的,现在周家制笔已经传了三代。她自己是教师,老公则在镇政府工作。
    在文港镇有八成多家庭都从事制笔及相关行业,“爷爷在手上创立了这个品牌和工艺,我们晚辈如果
要放弃觉得很可惜,因为制笔每有平均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还不足以养家,所以夫妻俩都有自己的工作。

    邬静家现在雇了五个工人,平时就靠五个人手工制作毛笔,如果碰到销售旺季他们家还会把业务外包
给镇上邻居。在进贤县文港镇,大部分家庭都是这样手工生产毛笔,不少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用品老字号也
经常让文港代工生产。一只毛笔如果代工销售给上海企业只要20多块钱,上海零售商打上自己的品牌则可
以销售到100元以上。镇上很多人和她想法一样,如果能有20%利润那就很知足了!
    在邬静旁边有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在柜台旁边转悠,没几分钟后年轻人便双双走向其他场馆消失在人
海中,记者还以为这两个小年轻时普通观众。
    “那个男孩是我儿子,今天26岁了,旁边那个穿粉红色衣服的是我儿媳妇。他们老待在这里,一下这个
馆转转,一下又到那个馆转转。”邬静看着远去的两个人的背影有点无奈地对记者说。“儿子对制笔没有
兴趣,觉得这个是小本买卖将来没有什么出息,他想到外面赚大钱!”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两难”
    传承企业发展规模偏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为主的企业,由于受投入不足和市场空间相对狭窄的制约,规模仍然较小,发展速度较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不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国家文化部都不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产业由于产量小而无法发挥规模效应,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保护、继承和发展的“两难”。
    如何让传统技艺和文化产业不会萎缩?省政协委员、江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王健表示,“我们必须要让传承人活的有尊严!让他们比社会平均收入要高,让别人羡慕。他们的子女不用出去打工,依赖传统工艺就可以养家,甚至比别人还要活得好!”
    王健最近给婺源县编制了一份《婺源县生态文化保护总体规划》,对于如何让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他开出了良方。他认为,传统技艺传承周期相当长,不能单靠市场回报来寻求生存空间,需要采取政策性保护。“首先,如政府根据业绩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经费补贴,确保师徒传承,使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另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艺术津贴制度,针对传统民间老艺人特别是传承人面临的严峻生存状态,对民间艺人进行补贴。”
   
江西着手让赣版“文房四宝走”向全国
    专家的呼吁和政府下一步文化产业振兴不谋而合!江西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刘小平近日告诉记者,江西省正在着手打造江西文房四宝,包括铅山县连四纸、婺源县龙尾砚和星子县金星砚、进贤县文港制笔、婺源县徽墨这四个传统文化瑰宝发扬光大并形成生产基地。
    江西文房四宝有什么实力走向全国?刘小平认为,全国最大的徽墨生产基地是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县一带,但现在制作徽墨的原材料则主要产自江西,江西成为徽墨主产区的话语权。最近在鄱阳湖生态文化节上展示的铅山县连四纸也是非遗项目,近几年经过生产性保护才没有遭受灭绝的厄运,特别是最近它的一些纸品质量检测有些指标远远超过世人熟识的宣纸,现在包括商务印书馆、杭州西冷印刷这样的全国知名古籍印刷机构都来这里抢纸。而进贤县包括毛笔、钢笔等在内的制笔业已经创造了全国市场份额的70%到80%,江西发扬文房四宝具备这样的潜力。
    江西规划到“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或超过1000亿,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学者呼吁申报“鄱阳湖文化生态保护区”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灿若繁星,如何让散落在鄱湖大地的珍珠汇聚成一盘珠光宝气无价之宝?学者建议,江西应该加紧申报“鄱阳湖文化生态保护区”来实现。
    自从文化部2007年批准设立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全国各地已经陆续设立了十多个文化生态保护区,江西也已经成立了“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启动了“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等规划编制工作。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
    江西师范大学王健、江西财经大学方宝璋两位学者今年10月底联名向江西省提出《关于尽快向文化部申报立项“鄱阳湖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议》,两位学者认为,环鄱阳湖地区是江西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区域,文化遗存丰富,民风民俗独特,渔俗文化多姿多彩,是最具江西特色的文化区域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环鄱阳湖地区的文化遗产缺乏深入系统的整理和保护,导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破坏。长此以往,这一区域的文化特色将逐渐湮灭。这对于保持环鄱阳湖地区的文化多样化,维护江西文化的完整性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尽快加强环鄱阳湖文化生态的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和完整;对于继承与发扬鄱阳湖领域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尽快将鄱阳湖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鄱阳湖生态文化节红火收官后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