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散文)从前日子慢 游走的画笔(原创)
有网友在我公众号评论区里留言说“过去的日子有意思呀!一天是一天的过得慢不说还踏实。”叫我多写一些怀旧的文章 你们爱看,那我就写咯。从前的日子它慢得就好像我家老屋前那棵老枣树,一年才结一回果;现在的日子每个人过得一天到晚忙碌碌脸上没有笑容,带着焦虑在低头生活。 想起小时候,家家过得都不富裕,每家都得精打细算,想着怎么能省下钱让一家人填饱肚子。可是无论怎么算计,日子依然穷得连风刮过,都要在破窗棂上打个转,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墙壁上,都爬满了贫穷的影子。可是男人和女人们都很努力,男人们负责着刨食:农村的每天天不亮就打着锄头下地;城里的则每天按点上下班,农村的女人们则在家带孩子,做农活,一日三顿饭每天在灶台前忙活,孩子们滚着铁圈在土路上跑在巷子里跑。 那时候无论每年的苦日子如何慢吧,但是腊月一到,村庄便热闹起了,杀年猪的嚎叫声能传遍半个村子,孩子门便循声跑去,围在屠户周围看热闹。都想得到屠户手里得猪尿泡。吹气起来能当球玩好久,,有些热情的主家会熬上猪油渣给围观的孩子一人一小块,那油渣烫,孩子接过在手里颠来倒去,最后还是忍不住塞进嘴里,烫得直吸气。母亲们忙着腌腊肉、灌香肠,灶屋里整天飘着烟雾和香气。父亲们则要赶在年前把房顶的瓦翻新,免得来年漏雨。 最盼过年的自然是我们小孩子。新衣裳是早就备下的,压在箱底,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崭新的粗布衣裳,闻一间都有股棉布特有的味道。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虽然不过是多了一碗红烧肉、一条鱼。鱼肉是要留到初三才能动的,取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守岁时,大人们围着火盆说闲话,孩子们则困得东倒西歪,却还强撑着等那压岁钱--不过是一两张皱巴巴的毛票,却珍贵得像是得了什么宝贝。 正月里走亲戚,是要提着一包白糖或两封糕点的。这点心意往往要在亲戚间转上大半个正月--张家送给李家,李家又转送给王家,最后说不定又回到了张家。但谁也不说破,照样欢欢喜喜地收下。母亲总要把收到的糕点用竹篮挂在屋梁下那根悬下来的挂钩上,挂好久,等长了霉点才拆开来把霉点去掉,好的部分分给我们吃,我们也吃的津津有味从不拉肚子,这些,家里过年接到的糕点,就成了我们孩子额外的零嘴,虽然是等上好些时候。 夏天的日子要难过些,没有空调,响午的日头毒,晒得地里的草都蔫头耷脑。男人们在外面干活,汗珠子摔八瓣;女人们在灶前做饭,锅里的蒸汽,灶堂的火苗,汗珠子同样像断了线的珍珠一直滚。我们这些孩子也会做家务,去屋前屋后,去野地里拾柴火。好像到处都是宝贝,会捡着破瓷碗,会用石头搭成锅,和一起捡柴火的小伙伴就地玩起过家家,用我们方言叫“咪饭饭的”,用细小的树丫做鱼 也劈成一样长短做筷子,用草做蔬菜,长条的兰花草一样的做韭菜,用椭圆光滑的鹅卵石头做鸡蛋,在干裂的土层刨一方块状做豆腐,“锅”架上。“菜”炒起来,开始做饭请客了。然后一起捡柴火的小伙伴,分角色了,谁是亲戚上门来吃饭,分的清清楚楚,吃完又换“亲戚”到对方家吃饭,我们就在蓝天下看着白云悠悠玩到了太阳下山,才提着捡好的柴火蓝各自回家,临走时还不忘约明天。。。。再来! 回到家端上碗新米饭吃,不用配菜都能吃上三大碗。吃到点灯时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我记事时家里已经通上电,但是经常停电,那时电力不够用,经常计划用电,断电,)灯芯不能挑得太亮,费油。我们就在这昏黄的灯光下写作业,母亲在旁边纳鞋底。父亲偶尔会掏出一本梁羽生小说,就着灯光看起来。有时邻居会来串门,几个人围在-起一起说些家长里短;鬼怪,把光阴说成故事。 如今的日子快,快得像动车,一眨眼就从眼前掠过;快得像手机支付,钱还没唔热就扫出去了。家家住进了高楼,开上了汽车,吃上了从前过年才有的饭菜。新衣裳也是随时能买,年夜饭也是生猛海鲜,可再没了那份期盼。亲戚间走动,提着精美包装的礼品,却常常连门都不进,放下东西寒暄两句就走。孩子们拿着厚厚的压岁钱,转眼就在游戏上了,年轻人大多去了大城市漂泊奋斗,小城慢慢留下老弱妇幼也渐渐都空心了。再难见当年那种街铺热闹非凡的场景了。 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得到了便利,得到了物质,可失去了那份慢慢品味生活的从容。偶尔回到老家,看见那些还留在村里的老人,他们依旧过着慢悠悠的日子。其实想想过去的苦日现在的我们,走得太快,把灵魂都落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