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齿苋
本帖最后由 陈林森 于 2011-8-19 17:11 编辑马 齿 苋
陈林森
寒舍前有一块没有硬化的方形地块,边缘栽了几棵丝瓜,丝瓜的藤蔓攀爬得很远,还开了一朵朵金黄的花,却迟迟没有结瓜。兴许是阳光不足,因为周边有好几株高高的柏树,再远点更有一棵枝叶葳蕤的老樟树,在庞大的树冠覆盖下,除非正午,这里便没有阳光的垂照。再加上地面被人踩得硬实,平时连杂草也不生。然而,就在暑旱季节的某一天,晚上下了一场透雨,翌日,在这空白的地面突然齐刷刷冒出一大片植物。它们匍匐在地面生长,略带暗红的嫩茎向四面延伸,对称而生的叶片呈瓜子型,绿得十分清雅可爱。它们是那样的朴素、亲和,毫不张扬,虽谈不上娇艳美丽,却也眉清目秀的,让人心生怜爱,不禁想起“村姑”这样的称谓来。
这就是马齿苋,一种寻常的野菜。听妻子说,这里原本并没有,是妻子在菜园里采了这种野菜,在门口的自来水池里揉洗后,顺手将废水倒在这片空地上,水里的马齿苋种子就被无意中撒播在这里。
马齿苋真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它生于菜园、农田、路旁这些边缘地带,不择地而居,特别经晒耐旱,如果没有种子,也可以扦插移植。你如果把它连根拔起,即使晒上三四个日头,再回到土里,又能活转过来重新生长。这般顽强的生命力,被先民编进了一则传奇。据说在“后羿射日”的故事里,天上有10个太阳,后羿射掉9个,只有1个幸存下来,原来是因为它躲在马齿苋下面才得以幸免。太阳知恩图报,就给了马齿苋好几条命,多少年来,马齿苋就这么健康地活了下来。在马齿苋身上,看来包含着一种坚韧的“草根”精神。
马齿苋虽然要求于人的甚少,可它施惠于人却毫不吝惜。它既可食用,又可药用,有清热解毒、消炎止渴、去虫明目等多项功能。古人认为,多吃马齿苋可以延缓衰老,所以它又叫“长寿菜”。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曾经提到过,马齿苋在古代是相当重要的菜蔬。唐人把马齿苋当作难得的佳蔬,若在菜园中见到,就同园蔬一并收获。杜甫在一首诗中,便提到了马齿苋和苦苣两种野菜:“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虽然只有寥寥数字,却体现了诗人对马齿苋的好感。
三年困难时期,马齿苋更是对国人有恩。那时我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饭吃不饱,只好挖来野菜充饥。我最早不是在书本上,而是在生活中认识了小蒜、地菜(荠菜)、蕨菜、马齿苋这些野菜。因为口粮不足,经常要用各种蔬菜掺杂在米饭中以填饱肚子。当马齿苋采得比较多,也曾把它当饭吃。那时连萝卜缨子、油菜脚(老叶子)、芋头梗、红薯藤都上了餐桌,相比之下,这种野菜还可以算得上高档的呢。有一年,先父因肺结核住院治疗,临出院的时候,有一位相处日久的病友送了先父一包干马齿苋,先父感恩戴德不已,是我把这包用旧报纸包裹的干马齿苋带回家的,隔着报纸好像都能闻到干马齿苋的香味。在那个年代,我们家能得到的物质的馈赠是多么少又多么令人没齿难忘啊!
现在,物质早已不匮乏了,没有亲手采摘马齿苋的幸运的人,在餐馆也能吃到味道可口的马齿苋。在我们家里,几乎每天餐桌上都有马齿苋的身影。我们家有种菜的传统,也不全是经济上的考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时至今日,更可以用“绿色”“低碳”等先进理念来看待。当受到某些客观限制,种植面积减少了,妻子甚至利用泡沫箱做容器,放到楼面、屋角等地方,开辟成袖珍菜园。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近期天气太旱了,种菜受到影响。这时,马齿苋应运而生,写下了“家菜不足野菜补”的篇章。这些野生的马齿苋已然到了这样充盈的程度,它们可以连续4天轮番采摘,每天一碗,然后又重新进入新一轮的采摘期。当然即使是生命力旺盛的野菜,也是需要人力呵护的。好在这些野菜离我家的水池近,池子里洗衣洗菜的废水没有白白流失掉,而是接入一口水缸里。这口水缸可能装不下胡传魁,但贮存的水量却是比较可观。每天傍晚,我们就将水浇洒在马齿苋上,第二天早上,这些被浇灌过的马齿苋,昂然挺立,蓬蓬勃勃,似乎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汪曾琪曾说:“马齿苋有点淡淡的酸味。”当初人们在烹调前,得先放沸水中焯一下,除去涩酸味,再入油烹炒。奇怪的是,今天吃马齿苋,再也没有往昔那样的酸味了,好像在它身上的“野”味也较以前少了。这是马齿苋品种的驯化,还是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星子话 叫“马氏菡”吧? OYB 发表于 2011-8-19 16: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星子话 叫“马氏菡”吧?
书面该写作马齿苋了。 受教了~陈老师! 记得以前你教我们的时候,经常拿星子一些土话和普通话相互推敲,甚是受教! 这种植物有药的功效吧
很好很好:victory: 小时候韭菜地里好多 是很好的野菜啊。最近菜市厂到处都有的买。在饭店吃过一次,觉得味道不错,也听说有有清热解毒功效。特意买来烧,但是手艺不咋地,烧了2次都不怎么好吃。略带点苦味。。 用来炒饭 素炒 都好吃 我也吃过很好吃呢以前总看见地里有这个菜没注意哈哈
野菜还是好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