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 发表于 2016-12-13 11:39:56

国保北宋庐山紫阳堤成乱石岗 修缮方案程序走3年?

核心提示:庐山市紫阳堤建于北宋年间,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伟大杰作。2013年,紫阳堤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n2.cmsfile.pg0.cn/group2/M00/DA/13/Cgqg2lhPaFmAIydpAACfDrChnN8564.jpg庐山市紫阳堤建于北宋年间,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伟大杰作。2013年,紫阳堤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12月6日,新法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在这里成了乱石岗,石桥被封用于建设砂场,紫阳堤多有坍毁破损,显得破败不堪。据庐山市文物管理所介绍,从2013年获选国保单位开始,国家文物局拨付了50万元资金,该所也开始筹备修缮事宜,但截至目前,紫阳堤仍处在修缮设计阶段,接下来还要“走程序”。对此,专家表示,这暴露出当地政府部门“重申报、轻保护”等问题,九江市、庐山市两级相关部门应启动调查问责程序,查清责任链条的每一个环节,追究文物保护相关人员的责任,并依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处理。紫阳堤成“乱石岗”12月5日,随着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千年紫阳堤重新露出真容。令人惋惜的是, 紫阳堤早已风光不再,除了堤上七零八落的石头,堤内散架的木船和底部锈死的塑钢船、水警巡逻艇,只剩下生活和建筑垃圾,整个紫阳堤俨然成了无人问津的乱石岗。那么,曾经的紫阳堤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据《星子县志》记载,紫阳堤坐落在星子县知军,着手大力修复完善紫阳堤。而为了纪念朱熹的卓绩,人们以他的别号“紫阳”对大堤进行命名。据了解,紫阳堤长1公里,以20层石条叠砌而成,堤宽约8米,码头与堤坝之间有宽阔的石桥连接,桥下共有3个拱洞,每个拱洞大小不同,方便各类船只出入,堤内有疏浚两个停泊之所,可容小船千艘,是鄱阳湖唯一遗存的最古老的防浪堤,堪称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伟大杰作。2013年3月,紫阳堤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彼时,庐山当地官方网站发布紫阳堤获评“国保”单位时这样表述:“紫阳堤保存完好,内外两堤坚固如防,层层垒叠的花岗石块基础依旧,古闸依稀可见……”然而,现实与官方的描述相去甚远。2013年10月,当地一位自称“南山雅人”的人,曾在网上撰写了一篇名叫“紫阳堤伤景记”的文章。文中,“南山雅人”直指紫阳堤保护不力:“颓圮如斯,百无一用;实不能泊船避风,虚不能观赏怡情,不看也好,看了伤情。但愿此次入围国家重点文物能提升人们对它的珍惜……”采访中,附近的庐山市南康镇居民表示,紫阳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并没有被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相反,一些渔民停泊船只是为了省事,直接将缆绳系在石条上,随着鄱阳湖的巨浪日积月累地拍打,石头出现松动并移动,才使得紫阳堤的石条横七竖八、破败不堪。
紫阳堤长500余米,以20层石条叠砌而成,堤宽约8米。由于久经风雨侵蚀,年久失修,紫阳堤显得破败不堪,亟待修缮。无证砂场“堵死”紫阳堤拱洞不仅如此,还有上百米紫阳堤被砂场填埋。“破坏比比皆是。”见新法制报记者前来采访,在紫阳堤附近居住40余年的一位老者,拉着记者来到紫阳堤3个拱洞处。“你看看,拱洞全部堵死了用于堆积砂石。”在老者的记忆里,那时,夕阳西下,他总爱端坐在紫阳堤拱洞旁,但见木帆船、机驳船纷纷驶入堤内,帆樯林立,船家炊烟袅袅,堤内微澜不惊,碧光可鉴;而堤外波光粼粼,轻涛拍打着那岿然不动的大堤,发出梦呓般的微微声响。而现在,紫阳堤附近湖面挤满了高大狰狞的挖砂船,时而零零散散,时而隆隆作响,不管是哪一种阵势,都封堵了老者儿时遐想的轨迹。新法制报记者注意到,距离紫阳堤不到50米,就有一家砂场,其周边许多挖砂船、运砂船。对此,庐山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查劲松表示,确实有上百米紫阳堤被一家砂场填埋。每天堆砂、运砂的大货车经过紫阳堤,对堤面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但是,由于没有执法权,该所只能将情况上报至庐山市政府。而具备执法权的九江市港航管理局庐山分局局长万松林则明确称,占用紫阳堤的这家砂场,并未办理《港口经营许可证》。根据《港口法》,“未办理港口经营许可证,从事港口经营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我们处理过这家砂场,但收效甚微。”万松林如是说。修缮方案还在“走程序”?既然紫阳堤已是国保单位,那么是否应该对残堤进行抢救性修复?至今刊载在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的一份《关于紫阳堤修缮工程立项的批复》中写道:“2014年6月9日,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紫阳堤修缮工程立项。1、在编制工程方案时,应注意该工程属文物修缮工程,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原则,保护文物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工程范围包括紫阳堤、紫阳桥、田公堤、西澳和东澳等文物清理和维修;3.深化文物勘察,明确文物病害的原因及破坏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对此,查劲松解释称,从2013年获选国保单位开始,国家文物局拨付了50万元资金,该所开始筹备修缮事宜,但截至目前,紫阳堤仍处在修缮设计阶段。此前的2014年,作为招标单位,庐山市文物管理所依据批准建设,对该项目工程勘察设计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遗憾的是,没有一家设计公司竞标导致最终流标。”查劲松称,2015年2月,该所第一次对外招标,但还是没有公司参与竞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家文物局规定,设计单位必须具备甲级资质,而在江西省内具备该资质的公司较少。据查劲松介绍,根据招投标法的相关规定,两次流标后,今年8月,紫阳堤的修缮设计工作就直接发包给了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目前,紫阳堤的修缮工作还处在设计方案的阶段,方案做完后报省文化厅批准后,再上报国家文物局,待方案批准后再招标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在“走程序”期间,是否应该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查劲松回复称:“我们能做的是,等待方案和资金到位,并避免紫阳堤再遭破坏。”而对此,当地一些居民则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要求高、程序多,招标工作也有它的规定和流程,但一味地等待肯定不是一个办法,至少应该可以先期清理废旧铁船和清理乱石、垃圾,而对无证的采砂场更是应该采取措施。否则,等到真正开始着手保护的时候,紫阳堤还是那个紫阳堤吗?●专家重申报轻保护 建议健全文保督察制度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东林表示,紫阳堤是鄱阳湖沿岸独有的防风浪船坞古建筑,犹如鄱阳湖畔的“长城”,抵御着风浪和洪涛,构成鄱阳湖的一道风景线,见证了千年来时代变迁,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伟大杰作。但从紫阳堤的现状来看,暴露出当地政府部门“重申报、轻保护”等问题。根据《文物保护法》第17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同时,第66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文物保护法》是所有文物的护身符,文物命运出现不堪,也有损法律的权威。”王东林认为,紫阳堤修缮筹备三年还在走程序,还有上百米紫阳堤被无证砂场填埋,足以说明当地文物保护相关人员的失职、渎职问题,九江市、庐山市两级相关部门应启动调查问责程序,查清责任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并依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处理。公开资料显示,不久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廷皓向国务院提出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政策建议,目前在城市建设中,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事件仍时有发生,应该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执法监督体制,建议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督察工作制度,加大对各地方政府执行和落实文物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情况、文物合理利用的渠道和方向情况等等。“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开展文物保护执法监督调查研究。”王东林说。(来源:新法制报)

游走的画笔 发表于 2016-12-13 12:45:23

多么沉痛的字眼“紫阳堤成乱石岗"! 扇了谁的脸:L都看不见

海天片羽 发表于 2016-12-14 15:11:10

网友“南山雅人”早在2013年10月就写了《南康紫阳堤伤景记》,呼吁当地政府部门要保护文物古迹:
南康紫阳堤伤景记
作者:南山雅人
我的老家星子,古称南康。其方言中,在称谓方面有些奇怪的现象,就是词意和规范的白话文恰好颠倒。比如说,邑人管父亲及其同辈男性叫“爷”(ya,第二声),而管祖父及其同辈男性叫“爹”(dia,第一声)。管湖泊不叫“湖”,大的叫“河”(ho,第二声),小的叫“塘”。县城南临的鄱阳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却被活生生称作“南门河”。有趣吧?
今天,先说点有趣的让你宽怀,转入正文的话题就可能让你伤情了。
前古的星子比较沉寂,长时间被裹挟在柴桑之中,远不如它依山带水的近邻如寻阳、彭泽、枭阳那么为人所知,但它扼守鄱阳湖通往长江的水道,随着漕运的发达,地理位置优势日渐显现,于是一旦勃兴,不长时间便迅速超越前辈,甚至一度陡升为可与豫章、江州比肩的重镇。史载,星子设镇在五代十国吴杨溥大和年间,也就是公元929年到935年间。978年,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升镇为县。后芝麻开花,历设南康军、南康路、南康府,直至民国初年废府降格为县改属浔阳道。由此可见,星子的辉煌期从五代开始延续了近千年。
可以佐证辉煌的,本是军、路、府的衙门,可惜现已不存,只有它曾经的正门、现今的县城中心孤零零矗立着一座谯楼,相传比府衙历史还悠久,是三国时期周瑜大都督的点将台。有点私房经验传授给看官朋友,以示对诸位的感激:看历史或文物,一定先看看它有没有“相传”或“据说”的前缀,如有,百分之一万的不靠谱。所以说这座谯楼肯定不是真的周瑜点将台,否则,不仅会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而且应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会像现在这样,羞答答立一个县级文物的保护牌。当然,是文物就要保护,不能国家文物就奉为至宝,县级文物便敝帚自弃,这是后话,却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
星子县信息中心2013年5月21日在九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九江”网发布了一条题为《星子紫阳堤晋升“国保”》的消息,全文如下:“近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1943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子县的紫阳堤榜上有名。紫阳堤位于该县城南鄱阳湖畔,因前面与落星石相对,故又称“南康星湾石堤”。该堤始建于北宋年间,长500余米,堤内又疏浚两个停泊之所,可容小船千艘,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崩坍,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知南康军,着手大力修复,工程进行了四个月,用工17200多个,扩建增高完毕后,为纪念朱熹的卓绩,人们以他的别号‘紫阳’对大堤进行命名,城门也改称为紫阳门。现在,这一遗迹仍然保存完好,内外两堤坚固如防,层层垒叠的花岗石块基础依旧,古闸依稀可见,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伟大杰作。如今,紫阳堤已成为星子县城一个非常优美的景点。截至目前,该县共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白鹿洞书院、观音桥、秀峰摩崖石刻群和紫阳堤。”
消息中的关于紫阳堤基本情况的介绍来自《星子县志》,为突出“紫阳”之得名,还略写了前边一段,现予以补充齐整,以示对历史和文物负责:“始建于北宋元棺间,郡守吴审礼以郡治濒湖,风涛险恶,往来舟楫停泊无所,于是构木为障。因草创简陋,仪十余年即废。崇宁间,郡守孙乔年报请以石为堤,长500余米,堤内又疏浚二个停泊之所,俗称‘内澳’,可容小船千艘,岁久渐圮。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朱熹知南康军的时间,和前文有异,看官明鉴。
史载就不去考据了,没有真实史料为依托考据出来的历史都是考据人的意淫。现在,我要评的是“现在,这一遗迹仍然保存完好”和“如今,紫阳堤已成为星子县城一个非常优美的景点”两处“今说”。
朱熹1180年修整的堤防,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再坚固的堤坝,被滔滔湖水经年累月一刻不停拍打了八百年,也会岁久渐圮,所以宋之后的历朝历代,对它都有过程度不一的维护,因此我最早见过的紫阳堤保存还算是完整的。那是我刚刚升入初中的时候,开完班会,一伙人就冲出校门(这校门就是过去的城墙南门,现在还有一段十余米的土城墙)去看南门河,见到了那令人心悸的丰水期的鄱阳湖。
说实话,那时的我,心思很少在脚下的堤坝,多在渐行渐远的机帆船,多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对岸。但即便如此,对当年的堤坝还是有一些印象。紫阳堤的造型,就像一只已经拉开的弓箭,两边有对称的内外“闸”(方言音为ca,第三声),东边的水比较深,所以这边的闸人们较少光顾,西边的闸一方面水浅,再就是它有一级一级向下的台阶,所以它是附近居民洗衣洗菜的绝好去处。一到夏天的丰水季节,这里更是热闹非凡,裸露的内闸、隐隐约约露点痕迹的外闸,站着、躺着、漂着的都是光着膀子的大人小孩。只是小地方比较封闭,人们的思想不开放,女性都是在台阶上抡着盲捶,绝无一人下水游泳。大小汉子们并不因没有异性的参与而失去折腾的乐趣,最能体现悍将风采的是游往落星墩。落星墩是鄱阳湖中的一座小岛,相传(注意)是天上坠落的流星,所以叫落星墩,我们星子县也是由此而得名。落星墩距紫阳堤大概三华里,来回三公里,是比较适合比赛的距离。而且,不是光比你有没有本事游过去,还要看你来回的速度以及姿势的变化。水性差一些的,也不敢逞能,就在附近划划,然后坐在台阶上搓胳膊搓背,附带怂恿一下人家的比拼,帮着计算时间。那时候手表属于奢侈品,没人会把它带来河边,但作坝上观的关注者们心里对此都有点谱,几个头一碰就有了定论。于是,一个来回下来,某某游得既快又好的名声便会在小县城传开,胜利者会赢得许多赞誉。所以说,当年的堤坝承载了人们许多的欢乐。
高中毕业之后我来河边的次数就不多了,只是有一种感觉,县城越来越向北向西拓展,城南日渐显得冷清。只是因为县中还在这儿,平日里还有学生上下学,倒还有那么点洋相。如果一到节假日,恰巧又没有补课的学生,走到这里,便只有哗哧哗哧的水的撞击声和你作伴。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湖面挤满了高大狰狞的挖沙船,有时零零散散,有时一字排开,不管是哪一种阵势,都封堵了你遐想的轨迹。再不见一望无际的浩淼,再不见水天一色的宁静,站在紫阳堤,会觉得自己是一头困兽,无处可往。
再看脚下的堤坝,优美的弓箭弧形状已经完全破坏,东闸不知什么时候被夯实填平。也就是说,弓箭的一半已经折断。西闸虽然基本保持原型,但只要以前看过紫阳堤,对它还有些印象的人,细察之下,无不为它摇头叹息。曾经,东闸西闸是由石拱连通的,而今已被堵上,东闸石拱不见了天日,西闸这边用石条砌着。西闸北岸的阶梯总体还能保持队形,但依然有不少石条已经滑落,港湾已经淤塞了很多,除了七零八落的石头,还有已经散架的木船和底部穿了大孔的塑钢船,不远处还有大大小小的沙堆。视线到了西外闸,更是惨不忍睹,整个堤岸就像一个乱石场,圆的方的条的石头,“原生态”的垂头丧气散落着,看不出丝毫当年的风采。正在做事的几个人看见我在拍照,笑笑,那笑里,分明透着不值。
是哦,颓圮如斯,百无一用。实不能泊船避风,虚不能观赏怡情。不看了了,看了伤情,但愿此次入闱“国家重点文物”能提升人们、特别是热衷城市化的官员们对它的珍惜度,到了那时,邑人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你:“咯个老几,真是要也要得!”别以为这话平常,这可是民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保北宋庐山紫阳堤成乱石岗 修缮方案程序走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