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伤害
本帖最后由 民义 于 2015-11-21 02:12 编辑如果伤害,
乌云会变成雨滴。
如果伤害,
河水会变成冰川。
如果伤害,
白云会从眼前飘走。
如果伤害,
缘分会比纸还薄。
如果伤害,
阴影会遮住阳光。
如果伤害,
你会一直是雨季。
如果伤害,
你会是黑天黑地。
民义老弟,很难评价你的诗作,说很好那是恭维你;说不好那也不符合事实。在星子网,你老弟名气真的很大。哥希望你尝试不同风格,在保持高产同时,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 度日如秒 发表于 2015-11-20 19: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民义老弟,很难评价你的诗作,说很好那是恭维你;说不好那也不符合事实。在星子网,你老弟名气真的很大。哥 ...
http://www.shanglushan.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19.png多谢仁兄一直以来的爱护和鼓励,也感谢星子网这个平台,让我不断成长,同时也谢谢各位文友,让我学到很多,进步了不少。也许在别的平台会更受关注,但怎么抵得上这一份乡情?大家都是老乡,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这也是难得缘分,一定要珍惜。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大家有不同观点,非常正常,应就事论事,求同存异,不要破坏了那一份友情。希望大家能友好相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建设活跃健康的文化氛围,不辜负渊明故里这片热土,为星子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自己的作用http://www.shanglushan.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65.png。
{:soso_e100:} 怕瓦落地 发表于 2015-11-22 14: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http://www.shanglushan.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19.pnghttp://www.shanglushan.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65.png
雨滴力度太小了,可以改为“暴雨”吗? 陈林森 发表于 2015-11-22 18: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雨滴力度太小了,可以改为“暴雨”吗?
http://www.shanglushan.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65.png老师的指点,我是这样认为:人是一点点被伤害,起初有好感,受到伤害只是生气,但总是被伤害,人会伤心不已,心就逐渐变凉,最终心灰意冷。所以伤害不会那么猛烈,冲击也没有暴雨级别。http://www.shanglushan.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19.png
民义 发表于 2015-11-22 19:07
老师的指点,我是这样认为:人是一点点被伤害,起初有好感,受到伤害只是生气,但总是被伤害,人会伤心不 ...
雨滴的形象太浪漫太温柔了,与下文的冰川不一致。雨滴无论如何构不成伤害,即使是你说的一点点伤害。反过来说,相对于雨滴,就不是乌云,而是浮云。诗歌需要含蓄,需要委婉,但也要暗示,诗中的伤害,是爱情的伤害,政治的伤害,还是言语的伤害,等等,也有所暗示,如果仅仅是比喻,对现实毫无影射,则诗歌缺乏现实意义。起码你要引起遇到同类伤害的读者的共鸣。舒婷的《神女峰》值得我们借鉴。窃以为,如果只是一点点伤害,就写成诗,未免让人说你太小器了。“伤害”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有分量的词语,你把它写出来,就无法让它变得像羽毛一样轻飘。
民义 发表于 2015-11-22 19:07
老师的指点,我是这样认为:人是一点点被伤害,起初有好感,受到伤害只是生气,但总是被伤害,人会伤心不 ...
另外,让河水变成冰川,也与自然界的真实情景不符,当然诗歌不是科普文意,不是科学教材,但也不能违背自然常识。云可以变成雨滴,白云可以飘走,但河水不会变成冰川,冰川是天然的,是河水的来源。当然你也可以浪漫,虚拟,如古诗中的: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不过那就是写对爱情的忠贞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比喻,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应当是若即若离的。 本帖最后由 民义 于 2015-11-23 10:08 编辑
陈林森 发表于 2015-11-23 07: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雨滴的形象太浪漫太温柔了,与下文的冰川不一致。雨滴无论如何构不成伤害,即使是你说的一点点伤害。反过 ...
有劳老师点评,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意境。雨滴虽微不足道,但可汇聚成河,河水可泛滥成灾。雨滴虽柔,但可水滴石穿,以柔克刚,无坚不摧。刀枪之伤,是皮外之伤,言语之伤,会痛彻心底。刀枪之伤,可以治愈。言语之伤,岂能好合?人往往被最亲的人伤害,此伤甚于刀伤。俗话说最后一根稻草尤如致命一击。个体有差异,承受能力也有差异,事物会由量变转化质变,不可忽视某个因素,感觉会相互转移,这是修辞之通感。以上为我妄加议论,如有不妥,请老师指教。http://www.shanglushan.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65.png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