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客★ 发表于 2009-1-2 19:14:05

飘逝的归宗寺(转载)

--摘自《庐山神韵》,原作者系星子人
    准确地说,归宗寺是上个世纪60年代才从善男信女的视线中飘逝的。今天的归宗就是那个古刹的遗址,没有亭台庙宇,没有雕梁画栋,没有袅袅香火,只有那数十棵千年古樟和静静躺在文物站的大型古钟,在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风采和逝去的辉煌。

★雅客★ 发表于 2009-1-2 19:49:53

母亲(指作者母亲)信佛,佛节吃斋,常听她讲起归宗寺的千手观音、五百罗汉和庙会的盛况。自从没有了归宗寺,母亲便改每天一碗香茶供奉天地,为子女求得富贵和平安,几十年来,从不间断,虔诚之心令我感动。应该说,我是从母亲那里知道归宗寺的。(待续)

★雅客★ 发表于 2009-1-2 19:50:21

母亲(指作者母亲)信佛,佛节吃斋,常听她讲起归宗寺的千手观音、五百罗汉和庙会的盛况。自从没有了归宗寺,母亲便改每天一碗香茶供奉天地,为子女求得富贵和平安,几十年来,从不间断,虔诚之心令我感动。应该说,我是从母亲那里知道归宗寺的。(待续)

★雅客★ 发表于 2009-1-3 14:32:03

从前,我与归宗寺是擦肩而过的,留下了深深的遗憾。1966年我曾在距归宗寺不到一公里的沙洲吕温泉小学读书,而正是这一年,归宗寺在破“四旧”的狂潮中消逝了。所以,我没见过归宗寺。当我沐浴庐山的清风走出县门时,我经常在归宗寺遗址上候车;返回故里时,也在这里落脚,然后步行回家。每当我路过归宗寺时,我就会联想到母亲说的归宗寺里的千手观音、五百罗汉,久而久之,就越发想知道归宗寺的沧桑历史和那失去的辉煌。

★雅客★ 发表于 2009-1-3 15:11:19

自公元68年白马寺在洛阳建成后,佛教便在中国传播开来,“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风水宝地都有佛教的踪迹。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就有“佛国净土”之称。庐山佛事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大宋王朝,山上山下共有360寺庙,而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五大丛林”之首的归宗寺,因为它建庙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现在名声显赫的东林寺建成于公元365年,整整晚归宗寺二十五年,为净土宗之祖已是宋代时候的事了。据说,归宗寺的建寺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东晋书圣王羲之在任江州刺史时,曾遍游庐山,迷恋金轮峰下丛林;卸职后,便在金轮峰旁的石镜峰下的玉帘泉边筑草庐练习书法,并在玉帘泉下的龙潭里养鹅自娱。咸康六年(公元340年),有西域名僧耶舍来见,王羲之重其大德,遂成好友。耶舍也爱金轮峰下的这片吉祥宝地提出向王羲之借一袈裟之地建寺庙,王羲之痛快答应。没料到耶舍只身飞上金轮峰,脱下袈裟向空中一甩,只见袈裟变成一片祥云,将金轮峰下的丛林连石镜峰的玉帘泉都在袈裟覆盖之下。王羲之不好食言,便忍痛割爱将爱庐连同山下的丛林一起送给了这位高僧。从此王羲之便离开了这片令他眷恋的热土,去做他的右将军去了。

★雅客★ 发表于 2009-1-3 15:17:38

公元340年,耶舍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大雄宝殿,请来真神。而归宗寺的寺名,则取自佛经教义中的“
金轮开山,继祖归宗”。从而归宗寺在庐山南麓,延续了1625年佛事和香火。(待续)

流浪的云 发表于 2009-1-3 15:43:19

受益匪浅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飘逝的归宗寺(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