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处不必要的重复都可以避免
本帖最后由 陈林森 于 2015-1-15 21:27 编辑每一处不必要的重复都可以避免
陈林森
写文章,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每一处不必要的重复都是可以避免的。
从修辞的难度来说,它是最简易的技术,仅仅是一念之差,但是如果你不是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关注它,那么留在文章中的就是一处缺憾,一个看得见的“瑕疵”(虽然是小小的瑕疵)。
大量的不必要的重复,是作者(也包括校对者)的疏忽,只要你一留神就会发现。如:
①1946年,汪曾祺才二十六岁,他还是一个连工作还没有找到的落魄的青年。(苏北《邓友梅侧记》)
在一句话中出现两个“还”字(都是副词),肯定是不好的。这种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要改掉它,简单到只要用笔划去其中的一个(如果划掉后一个,则要补上另一个副词“都”)。可惜的是,作者和编辑(校对)都熟视无睹(或者不以为意?)。
②而当我们要去更加深入地去探究在六百年前的本土居民的分布情况,……(陈洪金《黑伍:一群人在波光里被时光遮蔽》)
这个例子中的问题就更没有“含金量”了,划掉其中一个“去”就行了。
③后来路上路过一座小学校,正好碰上学生放学……(朱零《出红其拉甫记》)
这个例子有点好玩。“路过”难道不是在路上经过吗?(《现代汉语词典》对“路过”的解释是:途中经过。)要么去掉“路上”,要么将“路过”改为“经过”。我不相信作者喜欢这种别扭的表达方式,我宁愿相信他仅仅是不“留神”而已。
④最后用了四个半小时的时间后,终于……(朱零《出红其拉甫记》)
这句话中第二个“后”字,完全应当删去。说句不中听的话,单单看这句话,有点像中学生作文。一个老练的作家,这句话只需说成:最后用了四个半小时,终于……
⑤就是这些有着这样一些名字的人们,千百年来,在这一片土地上,与他们的牛羊、野兽、飞鸟、游鱼一起,……(陈洪金《黑伍:一群人在波光里被时光遮蔽》)
看起来,“这些”和“这样一些”修饰的对象并不相同,但这样行文终归不是上选。值得注意的是,下文隔了不远,又出现了一个“这”。对语言敏感的作者,是不会容忍自己的笔下出现这样的文字。还是把开头的“这些”去掉吧。即使你习惯上想加上“这些”如英语中的定冠词那样限制“人们”,也因为有了“这样一些”而无形中可以取代(即暗中起了代替的作用)。
⑥朋友还讲了关于旧时的故事,旧时(民国时期)王家坪村逢二、逢七有集市……(彭晓玲《异乡记•王家坪村》)
这个例子看起来复杂一点,其实开头的“关于旧时”完全可以省去,难道“故事”不是以前的事情吗?况且后面马上交代了时代背景。
顺便说一下,以上6个例子出自同一本杂志:《散文》2015年第1期。
本帖最后由 游走的画笔 于 2015-1-16 07:30 编辑
按照这样来要写作者很深的文字功底,对一般的初学爱好者来说太难,有点患得患失,不敢下笔。一篇文章多少能反应作者些性格,如果碰上性格优柔寡断类的,在用字词上就举棋不定更纠结了。写作真的是一门太难的学问。
老师教的是
本帖最后由 飞飞 于 2015-1-16 08:34 编辑
很认真的读了,谢谢陈老师,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见文如见其人,形象跃然纸上,一切皆有原因。
民义 发表于 2015-1-16 09:41
见文如见其人,形象跃然纸上,一切皆有原因。
民义先生说话有浓浓的禅意啊。 游走的画笔 发表于 2015-1-16 07:20
按照这样来要写作者很深的文字功底,对一般的初学爱好者来说太难,有点患得患失,不敢下笔。一篇文章多少能 ...
也不是难不难的问题,关键是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懂得有这么回事。在阅读写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我是男人 发表于 2015-1-16 07:21
老师教的是
太客气了,我也是男人啊 飞飞 发表于 2015-1-16 08:31
很认真的读了,谢谢陈老师,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谢谢你的夸奖,有你的参与不胜光荣! 陈林森 发表于 2015-1-16 15:01
谢谢你的夸奖,有你的参与不胜光荣!
老师!您这样的回复让我.........(找不到形容词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