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玉川先生为拙著所写的序
本帖最后由 陈林森 于 2013-10-19 20:31 编辑序
景玉川
陈林森先生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授业、解惑和教研之余,还进行文学创作。他这本散文随笔集,内容大体分三部分:一部分记述他的亲友与故乡;一部分为游记;还有些篇章属随笔。前者深沉、真挚;游记则流畅、明快;随笔不乏犀利、睿智。从开篇一路读来,作者的人生轨迹随着显现,其身世际遇从苦难压抑,到现出亮色,随着这个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就我而言,较偏爱第一部分。
我与林森先生属同代人,青少年时代都名入“另册”,饱尝屈辱与冷眼,也许我比他更甚。他的故乡都昌县与我的家乡星子县在1914年以前同属南康府,后来他大部分岁月又在星子度过,因而我与他有一种同乡同命的亲切感。他曾在新池公社(乡)工作过五年,我也曾下放在这个公社,时间也是五年。稍有不同的是:他在公社中学当代课教师,我则在公社边缘的鄱阳湖畔当知青。他文中提到的一些人物如曹希德、范炜、胡启贵、李文辉等,我都非常熟悉,他们中有的是我的老师(如曹),有的是我的朋友、同学和学生。文章涉及的一些地方,如秀峰、三汊港等,我也不陌生……因而在读这些文稿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引起我的记忆与怀念。“人生莫受老来贫”,对于经历过苦难的人来说,如果不愁衣食,那么,老来怀旧有如柳荫下悠闲品茶,是一种享受,一分从容。
《文艺理论》谈到文艺欣赏时说:成功的文学作品会引起作者与读者的感情互动,读者往往会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作品中的人与事相联系,因而引起共鸣。《在新池教书的日子》就是一例,作者在文中这样描写我和他都熟悉的新池公社:
“这是个比较偏僻的小公社,土壤贫瘠,山坡上除了矮小的松树,没有别的植被。黄褐色的丘陵,围着些田地和村落,蜿蜒的丘峦上到处是坚硬粗糙的鹅卵石……这里农家菜园的四周,为了防鸡,得人工植些芭茅。学校建在一座名叫“横岭”的荒坡上,离公社两里,离集镇三里,周边只有三五户人家。我来时基本没有搞绿化,学校后面只有几棵寂寞的泡桐树。学校偏北的低洼处挖了一口浅浅的水井,一到下雨,井水一片浑浊,工友挑上水来,须沉淀多时,烧出来的开水仍然不太透明。往东南眺望可见鄱湖靓影,在雾霭的掩映下闪闪烁烁泛着白光……
“我一来就注意到这里是个风口,有时风大到可以掀翻路上的行人。村民的房屋,瓦楞上大都压盖着砖块,以防大风把房顶吹翻。北坡上的松树,在持久的风力下,都一边倒地生长,形似驼背,枯瘦憔悴,显得猥琐。”
白描式的叙述精炼而准确,把我带进了那非常熟悉地方,仿佛重又置身其间:那里的丘岭、沙山、稀疏的松林、泥泞的小街和鄱阳湖畔冬日凄厉的寒风……星子号称“风窟”,是全省刮大风天数最多的县(今天湖风成了湖区两岸宝贵的发电资源)。
作者的游记则有所不同,显得明快与轻松。时代的进步使作者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心绪也变得开朗,因而有闲情逸致悠游于名山胜水之间。对语文教师来说,这也是一种必要的“充电”。好的游记如善解人意的导游,如引人入胜的画廊,移步换景,娓娓道来,人们随着作者屐痕处处,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林森先生游记中所记之处,有的地方我到过,有的则没有去过。那些未去过的地方,如乌镇、浠水,由于写得细致,读过品过之后,恍若身临其境。林昭本是一个沉痛的话题,《探访林昭墓》中所遇的奇异的导游队伍,让人感受到生活中尚存一缕幽暗。掩卷凝思,无限感慨,我不禁想起奥斯特罗夫斯基在《重铸的生平》中所说:“我们所建立起来的东西,完全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东西”(载俄罗斯2006年11月20日《共青团真理报》)。
在游记中,作者写景状物也颇见功力,如《海南岛环岛七日游》写海上日出:
“6点钟的时候,我们聚在甲板上等待看日出。东方的海平面上有大片的云层,日出之前,云开始被染上绚丽的色彩,那是逐渐地由暗到明的变化,直到那一刻,新的太阳从东方狭长的云缝里露出火红的脸庞,整个世界宣告了白天的开端。甲板旁好些人在抓拍,我也拍到了大海日出的镜头。你在其他地方看日出,都不是纯粹的日出,在地平线上总有一些别的障碍物,只有在大海的尽头,那才是真正的地平线,那才是天地的边缘,那才是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而在船上观日出,视野又是那么开阔,以整个大海为背景,并且这一天,风平浪静,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屏气凝神,等待奇迹的到来。‘鲜红的太阳’,只有这时才是最准确的描写,不但红得可爱,而且新鲜,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生命奇迹的力量。旭日将第一缕阳光撒向海面,海的全身摇晃着,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仿佛在为初升的太阳欢舞。刚刚还那么琳琅璀璨的海岛的灯光,在初升的阳光下,一下子就黯然失色了。”
写日出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这篇写得却有新意。
杂文随笔在集子中不多,但不乏耐人寻味之作,如《人生的秋天》、《什么也没有也没有什么》等。(苦卓堂附言:杂文时评在另一个集子中。)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在那些回忆亲友、同学、同事的散文中,对人物的描绘如果能参照孙犁先生的散文,通过一、两个细节描摹出来,那人物将会更加生动、形象,耐人咀嚼。当然,我这样说,不免有点苛求了。
写序本不易,可那天接林森先生电话,我竟不知深浅地答应了。等到一旦动笔,这才感到自己实在自不量力。但既已应允,却又不好反悔,只得硬着头皮写下来。拉拉杂杂写下以上文字,恐怕大多是胡言乱语,请林森与读者诸君原谅并指正。
癸巳(公元2013年)秋分于浔阳
【注】景玉川先生,江西星子县人,国家一级作家,1998年从事专业创作,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长篇传记问世。
博主附言:本文是景玉川为拙著《苦卓堂文稿》第1卷(散文随笔)所写的序,其余各卷(2-6)均只用作者的后记。
附1:散文随笔卷封面
《苦卓堂文集》第1卷散文随笔目录序………………………………………………………………………………………景玉川1、老家2、问钟3、我的收藏4、悲欢岁月堪回首5、我的三汊港怀旧之旅6、武宁怀旧之旅7、在新池教书的日子8、穿越时空的会见9、母亲百年祭10、四姐的不幸11、好人一生平安12、悼念彭祖彭同学13、老同学聂暾来访14、记一位终生务农的老同学15、看望连俊霖老师16、看望曹越老师17、和张炼强先生在一起18、会见刘孝学教授19、胡启贵老师来访20、邵长缨老师印象21、看望老同学的父亲22、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23、我的新同事和新学生24、儿子回家过年了25、孙女的学习26、懂事的小外孙27、九江陪医记28、在榭上风铃家做客29、私人诊所30、行乞的维纳斯31、一颗美丽的星子32、秀峰登山记33、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访问记34、访共青城散记35、返乡散记36、金秋时节访靖安37、三爪仑掠影38、到乡下拜年39、惠农政策阳光普照40、第一次坐动车41、长沙七日42、我在北京泡温泉43、三月八日游长城44、初吻深圳45、清明游深圳,缅怀邓小平46、游览深圳世界之窗47、与大海亲密接触48、海南环岛七日游49、探访林昭墓50、游嘉兴南湖和九龙山51、从京杭运河到三塔公园——嘉兴半日游52、历史文化的饕餮盛宴——绍兴二日游53、秋高气爽访乌镇54、江南佳丽地 古镇任我游55、山西旅游散记56、在火车上57、浠水之行58、人生的秋天59、什么也没有也没有什么60、旧书淘宝与半价服务61、北京的冬天62、春运的味道63、观念的差异64、假期杂记65、在嘉兴吃牛排66、马齿苋67、绛雪纷飞香樟叶68、爱的暖流69、刷卡70、美女如云71、饭局上听来的段子72、街上流行低腰裤73、省钱的法子74、她是座精神宝库——我给学生读《杂文报》
记得还是在二中念高中时,起源一本老师的著作,能够听闻陈老师的大名,虽然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事了,陈老师虽未教过我,但他一直是我的崇拜者,有几回在湖边偶遇也没机会打招呼,呵呵,也可能是自己没勇气吧。想得到一本《苦卓堂文稿》,购买也可哦! 航行如歌 发表于 2013-10-19 2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记得还是在二中念高中时,起源一本老师的著作,能够听闻陈老师的大名,虽然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事了 ...
谢谢你的美言,拙著印得很少,到时候看够不够。 敬仰老师!为老师祈福! 陈老真黄忠也! :victory: 玉川先生的序如行云流水。他的地方文史散文很耐看。
陈老师的怀旧交章,让我虽不能至(无法经历),心向往之(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页:
[1]